自贡市至今仍保留有传统井盐制作作坊。 摄影:张雷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心,建于1959年,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业博物馆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史博物馆。 摄影:张锦能
1956年的自贡市盐场,“天车”林立,颇为壮观。 摄影:李煊
传统井盐生产工艺“煎盐”。 摄影:黄红
通过水路,自贡井盐被运往各地。 摄影:张锦能
自贡盐业博物馆为人们重现了当年壮观的采盐景象。 摄影:杨焕明
“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其实就是顿钻技艺,也叫冲击式钻井技艺,是指人们利用人、畜、机械等动力,使钻头破碎岩石,向地层深处钻进成孔,并不断捞出岩屑,达到获取盐卤资源目的的一种钻井技术,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杰作。 摄影:曾济
各式传统的钻井工具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摄影:曾济
四川井盐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要早800多年。《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等著作皆称其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与大英县相比,自贡的井盐开采更是规模宏大,闻名遐迩。
“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其实就是顿钻技艺,也叫冲击式钻井技艺,是指人们利用人、畜、机械等动力,使钻头破碎岩石,向 地层深处钻进成孔,并不断捞出岩屑,达到获取盐卤资源目的的一种钻井技术。
被誉为中国盐都的自贡市是冲击式顿挫钻凿技术的发源地,这技术经历了东汉至宋初大口浅井的孕育期、宋代卓筒井的转型期、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的成熟期等发展阶段,有1900多年的历史。
自贡的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在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四川井盐业中心,其井盐遍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供全国1/10的人口食用。井盐钻井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人工挖掘井、顿钻凿井和现代钻井三个时期。
顿钻技术恃别适合于低压产层的开采, 因为钻进速度较慢,井下产层酌微弱变化都能及时发现,且该工艺无泥浆循环,产层不易被堵塞和污染,能有效地利用井下各产层资源。顿钻工艺在盐井的钻井和修治井运用方面,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的特点,至今仍在生产中运用。
顿钻技艺内含十分丰富,包括钻井设计程序、钻前准备、钻井、修治、打捞、气卤鉴别和钻井中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内容, 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技术沿袭了宋代汲制井盐的工艺流程, 包括钻井、取卤、晒卤(滤卤 )、煎盐等工序。井盐技艺酌发明导致了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出现,使地底深处酌天然卤水得到了开采。
顿钻技术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自贡早在清朝就获得了“ 富甲全川” 的美誉,1939年自贡“因盐设市”,到今天已经 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20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井盐业最繁荣的时期曾有卓筒井1711口,年产盐4000多吨,现在大英县境内还保留着41口这样的古盐井,分布在方圆 6公里范围内。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一一海井 (1001.42米)的凿成,是中国顿钻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自贡悠久的井盐发展史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一整套巧夺天工的井盐钻凿、开采和煎制工艺,特别是北宋庆历年间出现的“卓筒井”所采用的冲击式顿钻法深井钻凿工艺,开创了人类机械凿井的先河,是钻井技术的重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此项技术于11世纪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世界现代石油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