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马具制作技艺
彝族早在游牧时代就已使用马了,传说在父系时代时期,就有了支格阿鲁骑飞马的传说。至于具体何时有了马具,因缺少文献和考古依据,其确切的源头难以考证。但从彝文古籍中可见,彝族马具制作技艺由来已久。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抄本彝文古籍《彝汉天地》中便有“骑马配鞍”的论述,并记载了马鞍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昭觉县碗厂乡的唐代博什瓦黑岩画群中的《南诏王出巡图》凿刻了姿态不同的马和特征各异的骑马人,画中是一行6人骑马出巡的场面,所用的马具是带缰绳的笼头,配有腹带、攀胸、装饰了铃铛的高桥马鞍以及鱼口式木马镫。这种千多年前的马具,彝族人至今还在使用着,古老的马具制作技艺流传至今。
彝族马具制作技艺具有材料性、技艺性、民族性的特征。工匠就地取材,选用紫荆、核桃木、白杨、川泡桐、油桐木等优质木材和土漆、牛皮等天然原料。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核桃木、柳木。制作过程中,匠人们需要运用高超的手工技艺,先用黄牛皮编制马笼头,马笼头包括马嚼子和缰绳,再将木材晾晒后进行锯形、刨平、钻孔、砂平等工序加工成形。马鞍则是用四块木板以公母榫头拼合而成。马鞍分为前攀挡牌、两斜面腰、后座靠等部分,表面用牛皮粘贴缝合。如此制作而成的马鞍,前攀较高,下山时不会前倾滑下,后座靠翘度适中,上山时不会后仰,赛马时亦不会影响飞身上马的速度,方便实用。为了美观,匠人还会在马笼头和马鞍上饰以土漆或彩绘,彩饰和黑色髹漆是彝族马鞍最大的特点,马具上各种装饰图案和符号无不展现着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