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在胡市镇流传已久。1935年,桂坝的何氏把“草把龙”求雨活动发展到3人表演,1942年,桂坝的黄氏把“草把龙”表演进化到4人表演,2人伴奏。罗氏(罗运炳)编制篾具时仿编龙骨身,再罩上布,制作成布龙。再后来学着在编制的龙骨身糊上皮纸,龙骨里点上蜡烛,在夜里显得灯火辉煌,从此便叫做火龙。而后童氏(童万云)也学着制作火龙,并给火龙的戏法定个调,即12个人,其中3人伴奏,9人耍龙,当时的龙身总长为99尺(约33米),马潭火龙表演逐渐成形。
马潭火龙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一条火龙全长可达147尺(约49米),直径1.3米,共13节,每节都用彩纸缠成100圈的竹圈,重量有100多斤,龙头便重达50多斤。该民间文化活动,有的说是耍龙灯,有的说是舞火龙,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之夜的活动叫耍龙灯,即火龙闹春拜年活动,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晚上,百姓们用焰火烧龙灯,才叫火龙烧花。
马潭火龙表演中,以模拟传说中龙的表现形态、动作,突出龙的特定神态。龙舞表演要求演员手脚动作紧密配合龙头变换节奏,伴奏人员锣、鼓、叉、唢呐等紧随龙的舞动而节律有致。龙舞人员要求有熟练的武功和技巧,举臂弹抖,提脚跨步,纵跳有力,灵活自然。特别是耍宝要求巧,耍头要求晃,耍尾要求摆。整个表演场面壮观、热烈,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汇成一片“火树银花不夜天”,锣声鼓声唢呐声鞭炮声融为一体,在灯火通明的夜空下鸣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