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川中大乐(仓山大乐)

2025-06-19 10:26

相传,乾隆年间一个周姓宫廷乐师随湖广移民,颠沛流离到仓山定居,组建起了一个几十余人的大乐队,并定为每年正月初九“上九会”出“圣驾”时演奏,表示一元复始,三阳开泰。从此,大乐代代相传,流行于民间。后来它又吸收了川剧锣鼓、北方锣鼓等民间音乐的精华,形成了仓山人自己的一种民间音乐。

仓山大乐乐队分为两个部分,以头马锣、盆鼓、大钹组成乐队主体,与之配合另一部分成凤尾,则由铛铛、铙钹、铰子组成。主奏乐队使用的脚盆鼓直径1米,直径0.4米左右的重约5公斤的大钹4副,直径约0.4米的镲子6副,碗口大马锣1个;辅助响器有铙钹、舒钹、舒镲、小马锣、铰子等若干轻音量响器。

仓山大乐的编制比较灵活,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平时都在专设的“乐棚”里训练。大乐非常注重乐队人员的悟性,在服装方面未做强制性要求。

仓山大乐流传并保存下来的乐谱共有“七钹”,分别为《一钹》《二钹》《三钹》《四钹》,一直到《七钹》。据当地老艺人讲,这七钹原来只有《一钹》,又称《一支箭》,后来又吸收了淮口镇的一些打击乐器形式,形成了《二钹》,故又称《淮口镇》,《四钹》《五钹》《六钹》是对前三钹的反复和提升,《七钹》表示煞尾。这七钹可以顺着打,也可以叉开打,随意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