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象鼓舞”,是阆中渝水土著巴族宗(板遁蛮)人继承其先祖“前歌后舞”传统,在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时阵前造势威震敌胆尽显“巴国勇士”风采而传为美谈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此后,巴渝舞流行于宫廷与民间。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数易其名,却以其强大的民族生命力,逐步由武舞宫廷舞演变为祭祀舞庆典舞,盛演不衰。阆中流行的“巴象鼓舞”,是“巴渝舞”的遗风,在国家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是“舞蹈的活化石”。
巴象鼓舞所用的鼓是造型特异的长柄兽皮鼓。这种双面的皮鼓呈扁圆形,由精致的兽皮制成,鼓面直径约30至40厘米,双面绘有阴阳八卦图。以木作柄,柄长约120厘米,贯通鼓身,上端呈尖状,露出约3至5厘米。柄的下端由表演者左手紧握,置于腰间,右手执竹鞭,鞭长约60厘米,鞭端击鼓处略微翘呈弓形。这种皮鼓既是乐器又是道具,表演时,表演者出鼓而舞,鼓点为伴奏音乐,所击鼓点由敲锣者指挥而定。表演者手姿呈单臂展翅,鼓、舞相间,舞步简洁,踏足而歌,腾挪跳跃,整齐合拍,队形变换多异,分合有序,以进为主,盘桓前进,亢奋激昂。鼓点击法相对成形,有固定打法,节奏铿锵。曲牌有《舂红苕》《牛擦痒》《又飞燕》等。民间多按川牌点数而变化,点数猫猫(六点)、丁丁(三点)、人牌(八点)等10余种鼓点组成,鼓声雄浑、气势磅礴,洞心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