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泸河川剧艺术,始形于清中期。光绪初年(1875)叙府“隆盛班”的成立是其成熟的标志。因宜宾、泸州同饮一江水,川剧艺术历来交往频繁,“叙泸河”之称谓,成为历代艺人约定俗成的“口碑”和“口头禅”。20世纪30年代,当时驻防四川宜宾的军界首领覃筱楼出资在叙府(宜宾)东门的城隍庙搬演目连戏,历时一年之久,荟萃数百个剧目,天天演出,不打重台,创下了川剧目连戏演出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叙泸河川剧艺术的表演遵循程式,讲究功法。既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又崇尚奇招绝活,以技托戏。一批杰出艺人创造或发展了许多表演形式和绝技,如“飞褶旋转”“飞台口”“提稻草人”“一体二角”“男女变脸”等。音乐讲究“帮、打、唱”的配合,提出“帮是纽带,打为精神,唱是灵魂”的艺术观念,对帮腔“头子”“犯腔”“扫腔”,有“帮厚、帮够”“犯腔不脱调”的要领,行腔不加“啊、哈”之类虚词而区别于其他河道。打击乐奉行“半台锣鼓半台戏”艺理和曲牌“借母还胎”的转换法则。锣鼓经富于变化,“私窝子”锣鼓花式迭出,套腔锣鼓和帮腔丝丝入扣、和谐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