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献记载,羌人都靠山建房居住,“垒石为室”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羌人就盛行用石头建造房屋。这种石砌的房屋通常为三层,称为石碉房,最高的达十几层,像宝塔一样,称为碉楼。直到清代中期,北川羌人仍普遍使用石雕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羌人逐渐放弃了石碉房,选择了吊脚楼。但他们仍然保持了对石头的偏爱,住房的保坎、隔墙往往都用石头砌成。
羌寨石砌建筑以厚墙著称。砌墙选用薄宽块石,采用一层竖铺、二层横铺的交叉方式,使石块咬合紧密。墙面平整,中间以大石填心,并用粘合力强的特制黏土砌筑与填充,“石刚土柔”的结构极大增强了墙体的刚度与强度。房屋层高较低,一般三层。采用石木“空间划割”结构:每砌至约3米高,即架设直径20厘米的木横梁,上铺木板形成楼面,增强内部抗拉力。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底层石墙(约1米高)圈养牲畜,与屋基平齐的二楼住人且设火塘烤火、煮饭、熏制腊肉,三楼堆放杂物。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特色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