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1940年,理塘第二世香根活佛在观看藏戏表演后深受感触,返回理塘后组织21名僧人组成藏戏团,在“香根日皎节”上演出了《卓瓦桑姆》与《诺桑法王》。1946年,第二世香根活佛从拉萨学经归来后,按觉木隆派风格排练藏戏,理塘藏戏自此逐渐发展壮大。
理塘藏戏在演出时,通常有鼓、钹、长号等乐器伴奏,演出上场后即随鼓点和钹声的节奏起舞,鼓点为全场的指挥。演出时,除前台演出演唱外、后场演员也可以帮腔。唱腔分许多种,男女老幼,喜怒哀乐,各不相同,但表演者必须根据各自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始终保持一种唱腔,一唱到底。演出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幕,称为“扎西雪娃”,由演员扮成唐东布杰(藏戏创始人)的形象,祝福观众人寿年丰,吉祥如意;第二部分是正剧演出,按照故事情节分场进行;第三部分是谢幕,称“扎西交”,演员们伴随着歌舞,接受捐赠,为群众祝福,谢幕。
理塘藏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