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泸县百和莲枪舞

2025-10-16 10:44

百和莲枪舞源于明末清初乞丐乞讨时的自娱行为,乞讨者将打狗棒两端挂铜钱制成“莲枪”,配以唱词舞步增强乞讨效果;后融入地方传说“观世音坐莲台”及民歌小调,形成固定唱腔与衬词,并由清代艺人田文德引入生旦角色与传统故事,完成从曲艺到舞蹈的转化;经第五代传人楚泽甫系统整理,发展为集体表演形式,成为节庆必备的群众性广场舞蹈。

百和莲枪舞的技艺体系完整而独特,其核心在于莲枪击打的精湛技艺与音乐唱腔的完美融合。表演时舞者手持两端嵌铜钱的竹制莲枪,通过以不同的力度和节奏击打肩、背、四肢等部位,形成四击、六击、八击、十击乃至十二击的连续节奏。这些击打技法通过“舞、击、跳、跃”的连贯动作,配合步法的前后左右变化,自然形成井字形、十字形、8字形、龙形、蛇形等多种舞美构图。唱腔分平腔、花腔、高腔三种:平腔抒情婉转,适于叙事;花腔诙谐活泼,富于变化;高腔激越昂扬,擅长抒情。特有的上下对应衬词“柳呀柳连柳”与“荷花一朵莲得儿海棠花”贯穿始终,七言句式的唱词既可固定使用,也可即兴创作,内容涵盖祝福、告诫、民俗、传说等多种题材。伴奏从简易竹板发展为锣鼓、钹、唢呐、胡琴合奏,集体表演时一人领唱众人和声,场面恢弘,充分体现川南民间艺术的诙谐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