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薅草锣鼓源于秦代,兴于元末明初。20世纪50年代后,这种民间音乐文化得到复兴和发展。民间手抄传本和民间老艺人口传相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神农炎帝尝百草,轩辕黄帝制衣襟。治公和尚植五谷,植下五谷养凡民。养下凡民他懒惰,种上庄稼不草寻。牛魔王一见生了怒,随带草籽下天庭。南天门上撒一把,普天之下草纷纷。那时才兴锣鼓会,秦朝起始到而今”,作为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依据。
川北薅草锣鼓一般在二道苞谷草或锄黄豆草时进行,几户或几十户劳动力集结在一起,一字形沿山坡地排开,一人敲着锣,一人击着鼓,有节奏地边敲边打边歌唱,为劳动者鼓舞士气,统一步调,消除疲劳。敲锣打鼓者多为地方有知识、有威望的老者或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敲锣者称“歌郎”,打鼓者叫“联手”“同路”,其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锣鼓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几种。曲调和唱词按字数分为七字谱、十字谱,此外还有五字谱等多种曲调及口授心传的传统唱词和即兴唱词等。演唱作品主要有《韩湘传》《八仙图》《鹦哥记》《清官图》等,以及一些山歌如《二面麻柳叶》《三月百草青》等。
川北薅草锣鼓其内容丰富,唱打方式直率、质朴,传承历史悠久,口头传唱歌词万余首,其曲调简约明快,独具特色,极富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大山深处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