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而庄重的四川博物院。
2014暑期恐龙展特邀自贡恐龙博物馆的霸王龙和太白华阳龙来四川博物院做客。
四川博物院包含10个常设展厅、4个临时展厅,以四川地区历代文物为主。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初唐·南无观世音菩萨》,此画难得的是画上有大千先生题款。 (四川博物院提供)
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造型大方、铸造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堪称四川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服务于“三区一基层”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
巴蜀书画兴趣班的“小画家”正在作画。
四川博物院蜀绣班上的蜀绣小达人们。
第一个拥有完整运行模式的博物院联盟,第一个打造成建制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第一个与大学创建科研中心,第一家文博专业类公众查阅资料室……2009年5月9日,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首个竣工的文化设施工程,四川博物院新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向市民开放。五年来,川博秉持“公众的文化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的理念,在创新中不断前行。
巴蜀文明的展示馆
四川博物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1941年。博物院新馆位于成都市浣花溪畔,与杜甫草堂相邻,亮灰色的墙面,古典的飞檐,显得大气而庄重。博物院占地88亩,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包含10个常设展厅、4个临时展厅,可一次性展出文物3千余件。
四川博物院藏品以四川地区历代文物为主,藏品总数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多件,藏品数量及等级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均名列前茅。其中,尤以巴蜀青铜器、汉代画像砖石、南朝佛教造像、藏传佛教文物、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保路运动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物等为代表,它们无不展示着巴蜀之地在祖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厚重的一页。
办高水平展览
走进川博,正值暑假期间。只见两具恐龙骨架立于博物院的一楼中庭,从高处看去仿佛进入了侏罗纪公园。原来,为了丰富暑期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普及古生物科学知识,四川博物院2014暑期恐龙展特邀自贡恐龙博物馆的霸王龙和太白华阳龙来四川博物院做客。
四川博物院的张大千藏品乃全国之冠,绘画作品近四百幅,其中有187件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今年3月,《万里江山频入梦——两岸张大千辞世三十周年纪念展》在川博展出。其中来自(台北)历史博物馆的35件(套)作品更是首次亮相大陆。
练内功夯实自身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文物研究、修复的职能,在知识、技术上为展览展出提供坚实的基础,川博先后与复旦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创新中心,共同培养文博专业人才。”川博还与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组建了“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
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全国仅有的两个“馆藏文物、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能力提升专项项目”试点之一放在了四川博物院。经过一年的建设,以纸质文物修复和博物馆环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全新文保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敞开大门”办博物馆
在2000多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中赢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十佳”殊荣,被文化部评为“为民服务先进单位”。
2010年5月18日,四川博物院“6+2”工程正式启动。“6+2”即建立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互动的“四川博物院6大联盟”,打造一个“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建立一个少儿博物馆专馆。
川博不仅“走出去”,而且还将公众“请进来”。比如,建设国内第一家文博专业类公众查阅资料室、开放公众艺术鉴赏空间。
为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特别是在未成年人教育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川博的“请进来”工作也“从娃娃抓起”,培养“小小讲解员”、小画家、小书法家、“蜀绣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