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千年前,陆游笔下这场“时雨”,浸润的不仅是江南水田,更穿越巴山蜀水,落进四川盆地金黄的麦浪与青翠的秧畦之间。芒种,这个被农谚称作“有芒之谷可稼种”的节气,在四川大地上,既是刀耕火种的古老回声,更是非遗民俗的活态展演。
芒种之名,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芒之种,可稼种矣”。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它诞生于先民“观象授时”的智慧:当太阳抵达黄经75度,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南方“巳”位,长江流域的稻秧与黄河流域的麦浪,同时迎来生命的分水岭。
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上,考古学家曾发现刻画太阳轮回的纹饰。3000年前的蜀人或许早已参透:芒种是太阳与土地的契约——夏熟作物亟待收割,秋收作物渴盼播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农业仪式。正如宋代《陈旉农书》记载“芒种忙种,过时无用”,蜀地农谚“芒种不种,再种喂虫”更以辛辣的方言,将节气法则刻进血脉。
芒种前后,四川盆地进入“梅子黄时雨”,高温高湿的气候恰是竹材加工的黄金期。此时新竹纤维柔韧、含糖量低,经砍伐、破竹、刮青等工序后,不易霉变虫蛀。匠人谚语“芒种竹,立夏木”道出天时与材料的默契——正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竹编从选材之初便烙下节气密码。
芒种标志着农事繁忙,芒种“三夏”(夏收、夏种、夏管)的紧迫性,催生了竹编农具的刚性需求:
箩筐:盛放新收小麦、油菜籽,竹篾间隙透气防潮,避免“芒种一场雨,仓里霉如泥”;
斗笠:遮阳挡雨,田间劳作者称其为“移动屋檐”;
簸箕:筛选颗粒,“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效率工具。
这些器物在宋代《耕织图》中已具雏形,蜀地竹编更以“篾薄如纸、编密似锦”的技艺,将实用升华为艺术。
南方地区,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但此时的新鲜青梅大多数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人们便将青梅浸入土陶罐、玻璃罐,加入冰糖与白酒,封存起芒种的酸涩与清甜。这一做法在陆游、苏轼等人的诗中都有体现,而最著名的记载来自《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与刘备在芒种时节对饮青梅酒,谈天下大势,令这一习俗广为人知。
夹江青衣江畔,省级非遗“土门泡菜制作技艺”正忙着腌当季的鲜菜。芒种前后大量上市的豇豆、嫩姜投入祖传的老盐水。在气温刚好的25摄氏度里,乳酸菌正围着菜蔬热闹发酵,就像杜甫诗里“夜雨剪春韭”的清新劲儿,酿成“酸香开坛十里闻”的蜀地乡愁。
芒种后的成都平原,胡豆丰收,空气里浮动着发酵的香气。在郫都区的三百年老作坊中,国家级非遗“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正迎来一年中最关键的“翻晒期”。初夏的胡豆与二荆条辣椒在陶缸中层层交叠,经匠人每日翻搅、夜露浸润,逐渐褪去青涩,沉淀出醇厚的川味之魂。这一缸缸“川菜之魂”,是芒种时节的物产与匠人指尖的温度共同书写的非遗史诗。
延伸阅读
芒种养生知多少
《黄帝内经》中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精辟阐释了夏季阳气隆盛的天地气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芒种作为仲夏起始标志,此时节不仅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人体也面临“心火易亢”的生理变化。
芒种养生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可多吃清热解暑、健脾开胃的水果、蔬菜及豆类,如莲子、山药、苦荞等;
2.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中午尽量适当午休,缓解疲劳;
3.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
4.情绪上当保持轻松愉悦,戒躁息怒,想发火时考虑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