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薅秧歌

2024-12-09 14:09

薅秧歌是古代农民在田间给秧苗锄草时,面对大自然,即兴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又叫大田薅秧歌。因为是在大田、山野集体歌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年复一年的实践,年复一年的磨炼,越唱越好听,越磨越精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具开江气派、开江特色的薅秧歌。

据传,薅秧歌起源于西汉,当年刘邦的大将樊哙带兵驻扎在峨城山,随军士兵就向当地农民学唱山歌,其中不乏早期的薅秧歌。隋唐时期流行的《竹枝歌》,就是源于四川东部(现重庆)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竹枝词》,使川东北民歌广为传唱。开江毗邻重庆,引用竹枝词,融入本地民歌,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开江薅秧歌。
薅秧歌歌词一般为四句,以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式为主,句中和句尾大都有衬词。薅秧歌系列调式大多为民族五声调式的徵、羽调式和其他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一段式,也有两段式和其他段式,曲末多为众人和唱的衬词拖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