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镇的传统制陶工艺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制陶工艺的精华,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古老的制陶过程,还对现代制陶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龙窑是烧制陶瓷窑炉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商代,因其多依山坡之势倾斜砌筑而成,形同卧龙,故名。
“炉炉火候到,窑窑出精品”,在土陶的烧制过程中,烧窑师傅的经验最为关键。
散发着窑火余温的土陶制品被工人们一件件小心地搬移出窑的时候,整个出窑的劳作现场实则洋溢着一种热闹而喜悦的氛围。
选料、踩泥、锯泥、制坯、捶坯、雕花、晾晒阴干、上袖,最后到装窑烧制,一窑陶器从选料到出窑,至少都要半月的时间。
今天仍然存在的传统制陶技艺,使桂花龙窑土陶厂成为川内川外多所美术院校的实习基地。
按照传统,在过去,桂花镇一地的土陶生产厂在每年农历正月窑工放年假回来,或者龙窑重新生火的时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窑仪式。其时整个窑场鼓乐齐奏,香案上香烟袅绕,三牲供奉。
桂花土陶是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的汉族传统制陶工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二年,已有规模。土陶最早的烧制材料最早是木材,建国后改为煤炭。窑形最早是龙窑、格子窑,现创造了方窑、阶梯窑、倒烟窑。代表作品最早是祭祀用的三脚蟾、羊耳罐,生活用品盆、罐、缸等。其后发展为饰物盆、罐、缸、花瓶,如双龙瓶、镂空双龙瓶等。
龙窑
龙窑是烧制陶瓷窑炉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商代,因其多依山坡之势倾斜砌筑而成,形同卧龙,故名。由于一般龙窑的仓道都高及2米,宽近2米,除烧大件陶器是它的优势外,还由于龙窑本身窑身的倾斜,可以形成一定的空气抽力,这不仅有利于窑内温度均匀分布,也使其具有升温快、散热也快的特点。
桂花镇龙窑陶瓷厂有两座龙窑,均沿一座小山坡并肩而建。龙窑之间屋顶相接,仅以中间的一条坡道划分左右。每座窑均长20余米,宽10余米,加之它们顺延山坡耸立的姿势,如此滚火吐烟的庞然建筑,实在是气度轩昂,气势恢弘。沿坡道拾级而上,18孔仓洞分立左右,如果说那一弯弯弓形的仓背如起伏的龙身,那么窑头高耸的烟囱就该是龙头了。
随意地走进一孔正在出窑的仓道,一股热浪迎面扑来。在堆满刚烧制好成品陶器的仓道中,两三个大汉正挥汗如雨地将那些层叠摆放、上百十斤重的瓦坛小心地传递出窑。只见他们时而换手,时而转动身躯,身手之快捷令人惊羡。如此的盘缸坛技术也可算是龙窑制陶的一门绝活,没有一身过硬的气力,敏捷的身手和老道的经验是不行的。首先是装窑,大件的放哪里,小件的放哪里,如何重叠,都全凭出窑师傅的经验,否则窑是烧不好的,还有就是出窑也是很关键,弄得不好,不仅伤及身体,也会损坏产品。
手艺
庞大的龙窑前是几间阔大高朗的工棚,工棚里摆满了大大小小、或缸或坛、或盆或罐的泥坯制品,大的比人高,小的则可赏玩于指间。师傅们将一团黄泥在木板上反复地揉捏,之后,取出其中一小团放在一个快速转动的圆盘机器上,将大拇指插进泥团中,在手指灵巧的变换之际,不到一分钟的光景,一个泥碗就这样神奇地成形了。这就是制陶工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叫“做坯”。
一件陶器的制成绝非这么简单。在制坯之前首先是选料、踩泥、锯泥,这样才能保证用于制坯的泥土没有杂质,并拥有良好的可塑性。之后是捶坯、雕花、晾晒阴干、上釉,最后才是装窑烧制。一窑陶器从选料到出窑,至少都要半月的时间。
据《彭县志》记载,早在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桂花镇就建立了当时的第一座地方官窑,土陶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良好的土质条件,悠久的制陶历史,秉承传统的工艺技术,使桂花土陶自古以来声名远播。除生活、建筑用土陶产品外,桂花陶器还多次被举荐参加全国工艺美展,甚至远赴德国和美国展出。在一次北京旅游产品展览会上,桂花镇送展的镂空龙瓶被外国友人赞誉为“中国活龙,东方艺术”。在桂花镇,随意走进一家土陶厂,你都会看到那些巧手的雕花师傅正在土陶上雕龙刻凤的劳作场景。一团白泥,经雕花师傅灵巧的双手那么一搓揉、捏拿、粘贴,或用指甲划,或用竹签刻,或用刷子刷,十来分钟,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塑在了陶罐上。桂花镇也因此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 “西蜀陶艺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