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滩薅秧歌起源于清代张世亮家族,第五代传人张永宽祖居泸县玄滩镇通山村。张世亮家业鼎盛时拥有近两百石田产,每逢薅秧季便组织十余长工劳作。为提升劳动效率,他将民间薅秧歌整理成曲,亲自击鼓领唱,长工田间应和,形成“一领众和”的独特表演形式。
玄滩薅秧歌的表演形式为一人领,众人和,也兼有独唱、齐唱和对唱,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其唱腔主要分为高腔、四平腔和喊歌。高腔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多用假噪和颤音演唱,使整个演唱高亢嘹亮,俗称为“吼薅秧歌”。其曲调主要有罗儿调、花儿调、板调等。四平腔旋律流畅,节奏齐整,婉转悠扬,抒情味浓。其主要曲调有四平调、长工调、横一字调等。喊歌有比较固定的引子和尾腔,俗称“数指指”。中间加有念白性模仿声,如咳嗽、哈哈笑、动物叫声,使之表演更形象逼真。
玄滩薅秧歌极富地方色彩,歌词内容大多为状物抒情,说农时、谈生产、表生活、抒恋情之类的。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形式活泼、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