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翻山铰子

2024-10-30 10:15
“铰子”本是当地巫师(俗称“端公”)跳神驱鬼时使用的法器。明末清初,翻山铰子在当地十分盛行,但当时主要与民间祭祀活动相关。直到清朝末年,铰子才逐渐在婚嫁、寿诞等各种喜事中广泛使用,初步形成现在的铰子舞。山里人每逢喜庆佳节,都要请铰子艺人领头开路,翻山越岭沿途击铰而舞,因而称“翻山铰子”。民国时期翻山铰子发展到成熟期和黄金时期,当地曾流行一句话“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娶亲”。
翻山铰子表演以男性为主,舞者挥舞击打手中的铜制小镲“铰子”,或是甩过头顶,或是绕过腰膝,如同翻山越岭,极具观赏价值。翻山铰子的表演也分为多个派别,各派别的表演也有所不同。郭派吸取了民间祭祀动作和杂耍的表演手段,表演时头戴面具,动作滑稽,诙谐风趣。谭派的动作刚毅有力,粗犷豪放,套路变化清晰,舒展大方。吴派和岳派的动作都十分优美,但吴派更加抒情,豪放,长、短绳铰子套路变化自然。岳派更为婀娜多姿,动静结合,不拘于传统表演模式。如今的翻山铰子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表演技巧,整个舞蹈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