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泸县鼓书

2024-09-28 00:39
泸县鼓书是在吸收泸县周边、合江、重庆永川等地的说唱、小调、灯调的基础上,经发展提高,形成了现在的较为有体系、有套路、有固定板式、有固定唱腔的汉民族曲艺表现形式。其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80余年历史。当时,朱家的石匠朱及生初步形成了打书的表演套路,再把当时所唱的演歌,结合川南的锣鼓、胡琴、唢呐伴奏,形成了演唱的基本腔调,丰富了泸县鼓书的表演形式。
泸县鼓书的板式、腔调十分丰富,基本为“散—慢—中—快—散”的结构,主要有原板、慢板、散板、导板、流水、快板、数板等,唱腔则主要分为“两腔、四季调、四小调”。音乐和伴奏主要由唱腔、器乐、打击乐3个部分组成。音乐段落为“引子—前奏—唱词—间奏—唱词—尾奏”的套路,前奏、间奏、尾奏加进锣鼓,伴奏器乐则为体鸣乐器、弦鸣乐器、膜鸣乐器、哨鸣乐器。泸县鼓书的唱本内容也是自成体系,唱词有抒情的、叙事的、激昂的、悲沉的等,不同唱本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绪,且根据唱书人变化,或是嬉戏调侃,或是相互交流。这对鼓书演员的功底要求极高,每一位鼓书演员都需要掌握基本功——“三功五技六吹打”,三功即唱、念、做,五技即表演时口、手、眼、身、步五种,六吹打即演员要会笛子、唢呐、二胡、锣、鼓、镲器乐演奏,扎实的功底才能演绎出如此具有强烈个性和代表性的泸县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