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凡遭遇久旱无雨、田禾枯焦、地无可产之粮、饥无可餐之食、渴无可饮之泉,人们便要开展耍水龙赶旱魃的活动。唐代以后,盐亭民间便逐渐兴盛耍水龙活动。一旦遭遇天旱,群众便自发地组织人员开展耍水龙、赶旱魃的群体性民俗活动。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融入了民间民俗的音乐、舞蹈艺术,便形成了比较完美的“水龙舞”。
水龙的龙头、龙眼、龙角、龙尾共有9节,其原料皆为野生的竹子和棕树上长的棕片、棕丝、火麻,因为古人认为“棕”和“竹”是见水即逝而干的利水之物。龙头、龙眼、龙角、龙鼻、龙口、龙牙、龙的胡须、龙甲花纹都是用棕片、棕丝、竹片、竹丝做成,连接处用棕绳、火麻紧系。水龙的打击乐曲牌选用民俗古乐的闹山河、九连环、白玉台、上天梯等高强度乐声、紧迫的节奏以表现其“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