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县受各地影响,自隋朝开始便盛行正月耍灯,正月初九出灯,大年十六结束耍灯。且当地多民族聚居,有给辛勤劳作一年的耕牛“歌功颂德”的习俗。20世纪初,北方的新春风俗——春牛舞传入松潘各民族杂居之地,由于当地多为牦牛,因此北方而来的春牛舞逐渐演变成了与牦牛形似的春牛舞。
春牛舞表演人数一般为7人以上,均为男子。两人一头一尾扮演春牛,2人扮演牧童,3人分别敲击锣、鼓、钹。春牛一般是用竹篾编制、绵纸裱糊,牛身用花格布缝制,配以勾画有牛头模样的面具,精美且富有民族特色。春牛舞的杂耍通常是模仿牛的各种姿态,如摆头、跺脚、旋转、翻滚等,表演群众会在现场摆出诸如牦牛吃草、喝水、耕地等为难舞牛者的阵式,让舞牛者随着乐器的伴奏在舞动中逐一将其解决,整个过程利用当地的民歌唱腔,借鉴诗歌的唱赞形式表演逗乐,幽默滑稽,气氛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