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索飞渡的存在和传承在于窦圌山独有的自然环境,三座山峰笔直挺立、陡峭无比,自古人们便在山上大兴土木,修建庙宇,至梁大同年间(535—545),一林姓僧人在山顶建有“神祠”,并修建了连接三座山峰的“笮桥”(竹编的绳桥),从此经常飞渡“笮桥”祭拜神祠,之后唐高宗年间(650—684),窦子明更换了“笮桥”,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铁索桥,并在山上开山辟路,修建庙宇,开始飞渡铁索朝拜送香。之后,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窦子明,将圌山冠以窦姓,并为窦子明在山顶修建了窦真殿。在此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云岩寺住持或僧人通过飞渡铁索,祭拜开山鼻祖,代客敬香,延续至今。
铁索飞渡表演难度巨大,在飞渡过程中需表演双手脱链、金鸡独立、鹞子翻身、空翻跟头、空中八卦、倒挂金钩、海底捞月、韦驮献佛、素秦背剑、仙人指路、单臂大回环、敲钟、祭拜、飞檐走壁等数十个高、惊、险动作,其表演一气呵成,险象环生。铁索飞渡表演分五个步骤,整个表演持续20分钟:第一步,热身放松,疏经运气;第二步,穿上专业服,佩戴安全带;第三步,飞渡铁索、表演绝技;第四步,敲钟、祭拜;第五步,飞檐走壁,返回。铁索飞渡表演最大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平衡”,一旦触动铁索桥,它将无规律的一直晃动,需要表演者练就与铁索共舞的本领;二需要扎实的“武术功底”,在铁索桥上行走本是一件本领,可是要在上面做出各种高难度表演动作,就需要长期对这些表演动作进行练习,直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