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渠江船工号子

2024-10-28 10:26
渠江船工号子起源于东汉,盛行于明清。当时中原汉人南迁,渠江流域人口激增,大片土地得到开垦,农业经济发展迅猛,造成渠江船运繁忙,规模渐大。宋代郑刚《司耕亭记》中载有:“率破竹为百丈(指纤绳),有力者十百为群(指纤夫),背负而引滩,陆水急号呼(指号子)相应,却力不得前。”细致描绘出当时船工的劳动场景。明清时期,沿岸兴建的肖溪水码头、三汇白塔、广安白塔等诸多文物古迹,无不揭示了渠江流域当时兴旺的船运贸易。直至20世纪50年代,航运兴盛,这一时期产出了大量内容、曲调丰富的船工号子,渠江船工号子达到发展顶峰。
渠江船工号子歌词丰富,节奏性强,调式多样且蕴含丰富,常与山歌、渔歌、小调歌舞、川剧、金钱板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与嘉陵江、涪江、金沙江等川渝境内江河的船工号子一脉相承,但因渠江河道蜿蜒狭窄、滩多凶险、平水漫沱的地理环境,渠江船工号子有了别样的唱词唱腔。例如用打油诗、顺口溜、歇后语等形式唱码头、特产、河道水情险滩等,内容题材多以战天斗地、拼搏进取的豪迈劳动场景为主。唱调或是抒情,或是自由,或是激昂,或是高亢,一领众和,节奏感极强。独特的“喊、揽、载”文化,既赞天地人和,又叹生活艰辛,蕴含唱、吼、狂叫文化特征的渠江船工号子是船工们战天斗地、敢于拼搏创造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