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安岳石工号子

2024-08-21 09:55

《安岳县志》(1993年版)记载:“境内丘陵起伏,岩石多而坚硬,石刻工匠特别多,为大量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碑刻提供了有利条件。”安岳石工号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历朝历代都有大量优秀石工涌现,石刻工艺精湛,石工行业兴盛,石工号子自然应运而生,并在安岳石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逐步形成曲调铿锵有力,唱词生动风趣,极具地方特色的石工号子,并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安岳石工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风格随性。石工们在劳动中根据现场情况、个人经历、即兴编唱各种触景生情的歌词,使得号子内容丰富多彩。安岳石工号子的旋律也是优美多变,包括“三十二腔”和“七十二号”,如花花腔、四平腔、节节连、大五声,哭神号、齐步号等。按唱腔分为两声号、三声号、四声号等;按劳动形式分为“大锤号子”“抬石号子”“翻山号子”等等,多为套歌结构形式,根据劳动程序有不同的唱词和曲调。如:取石料,唱《翻山号》。撬石头,唱《步步紧》《尖三声》。抬石头,唱《齐步号》。在劳动中,他们吟唱的听众只有自己和山石,不受外界侵扰,具有真情实感,是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