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成书《华阳国志》中记载,夜郎王曾命人在竹王水(现泸州境内河流)的发源地做“羹”。此后,川南一带家家皆用石臼将大米和水杵制成米浆并熬成“羹羹”,泸州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初见雏形。此外,由于受当时中医药的“药食同源”“食疗同一”理念的影响,泸州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陈雅南便将可清火的绿豆汁加入配方中,并将其定义为“药膳”。
泸州肥儿粉一直秉持着“药食同源”的理念,其配方除大米外,还添加了黄豆、绿豆、扁豆、芝麻、苡仁、芡实等20余味药、食两用材料。遵从“顺势调摄”“因时系以方药”“阴阳平衡”的原则,将配伍分为平衡膳食型、适时型、分段型。不仅在原料、辅材、取材对时间、地域拥有特殊要求,同一产品还涵盖了民间饮食多种传统加工工艺,形成了“炒、烧、烤、焖、烘、焙、磨、蒸、煮、炙、碾、沙、土”的十三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