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川北雷棚评书源于唐代的“说话”及明代的“评话”,兴盛于清,咸丰后在川北地区盛极一时。20世纪20年代,川北雷棚评书的创始人唐玉龙承袭川北评书传统并自创一路说书风格。以往可将川北雷棚评书划分为“墨书”与“条书”两大部分,而唐玉龙将“墨书”与“条书”并用,讲究形体姿态,主张述评结合、声情并茂、神色逼真。“墨书”即根据演义和小说改编、敷演的书目,有《说岳》《水浒传》等;“条书”即艺人创造的书目,如根据昭化古城流传的张飞夜战马超故事创造出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此外,艺人还会编演一些表现近现代生活的书目,如《到了昭化不想爹妈》。
川北雷棚评书发展至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说书场地多为茶馆、书馆和公众聚集街区,艺人在表演时常身穿唐装或长衫,持折扇、惊堂木和手帕三种道具以站姿进行说书表演,所述内容主题鲜明、独特且自成体系,多为讲史或金戈铁马一类的书目。川北雷棚评书演员皆为男性,他们擅长以丹田音、胸音、喉音、鼻音、脑音发声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以达到“手有劲、眼有神、身有形、步有法”的要求,川北雷棚评书独有的九打和十三杀,丰富和增强了说书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