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彝族磨尔秋

2024-11-25 10:50
彝族磨尔秋又被称为“格丛”。“格”彝语意为玩耍,“从”彝语原意为独木上行走,后来延伸为玩具之意。彝族古籍《勒俄特依》记载道,远在母系社会,一对彝族青年夫妻同乡亲们一同庆祝丰收,在丰收的喜悦中发明了磨尔秋。从此,每年秋后的11月20日左右人们择吉日定为彝族年,杀猪、宰羊、玩磨尔秋,流传至今。彝族年一般分为年前准备阶段、活动阶段、尾声阶段三个部分,磨尔秋便常在彝族年的第二阶段举行。
彝族磨尔秋是彝族现存最古老的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所用装置造型简洁优美、形制独特,是我国最早的木机械装置艺术之一。制作磨尔秋需木料两根,结实、少结而笔直,以山野的李子树为最佳。直径约20~30厘米。一根长约3米,用于制作磨尔秋的立柱;一根长约8米,用于制作磨尔秋横杆,在横杆中部还需凿上一个深度15厘米左右的臼,并在离横杆两端端点1米处各楔上1~2根结实的安全楔,供表演者抓捏。
在玩磨尔秋前,先将磨尔秋立柱打入地下约1米后加固四周,再在横杆的臼里抹一些猪油(有的干脆放进一些肥猪肉)起润滑作用。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先站在横杆两端,其中一端的人将腹部贴于横杆上,一手握紧安全楔,一手把住横杆顶端;另一端的人则由辅助人员将横杆压至地面,和前面的人操作动作一样,触地的人推着横杆向前跑步,使劲蹬地升起,另一端的人亦如此动作,循环往复,绕柱转动,状如推磨。
表演者飞舞在空中,时而凌空飞旋、时而俯冲向下,并做出如吊手、翻坐等高难度动作。表演者华丽的服装和磨尔秋上优美的装饰交相辉映,起起落落中画面极富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喝彩不断、叫好不停。比赛时,双方的蹬推技巧、旋转速度、高度、耐力、动作难度和姿态优美度等都是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