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遂宁坐歌堂

2025-06-13 11:42

遂宁坐歌堂源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等西周南部巴人的婚嫁歌。春秋战国时期,随巴人南下入川后而传承了下来,并在遂宁东北隅地区的长期流传中,经强劲的蜀文化浸融后,形成了与原古巴国腹地的“坐歌堂”有着一定色彩差异的歌种。光绪《广安志·婚礼》便载有:“女家扶新娘先拜先祖尊亲,张筵曲,时延诸少女入席,新姐独上坐,诸少女伴坐四隅,一妇持盏主觞政,以次歌唱,新娘倚声和之,曰坐歌堂。”

“坐歌堂”的整个仪式程序均是在歌声中进行,婚嫁仪式程序多而隆重,其持续时间,富家十来日,穷户三几天。歌词内容涉及面广,除与婚嫁有关的感恩父母,倾诉别情,相互祝愿,以及痛斥封建婚姻等外,尚有大量与婚嫁无关的内容。如抒发闺中情思,赞誉贤妇淑女、调笑有趣动物,斥责懒汉赌棍,出谜猜谜对答,以及在歌堂赛歌时相褒相贬等。

为数繁多的“坐歌堂”歌曲,风格色彩斑斓。有本乡本土山歌风的;有带当地民间吹打乐特色的;有方言土语粗略加工宣叙性的;有优美动听歌谣体的;有流畅婉转民间小调似的,以及尚保留着歌种发祥地痕迹带有陕南民歌风味的。其中,调式运用最多的是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同时也有宫调式及角调式,可谓调式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