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白昼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的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此时全年第19个节气,立冬来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有:“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也是冬季的起始,虽然日照变少,但地表仍然贮存了一定的能量,尚有“积热”,因此并未感觉到十分寒冷。
此时南方地区常会出现风和日丽之景,称之为“小阳春”。民间有一句谚语:“八月暖九月,十月还有小阳春。”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已有明显降温,东北西北地区甚至早已呈现大雪纷飞的冬日场景。
立冬·三侯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其意为,冬季伊始,气温骤降,此时湖泊、溪流的水面已经能结成薄冰;天气寒冷,蛰虫进入冬眠无法翻动土壤,土地也开始坚硬冻结;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不见踪影,海边却出现了许多外壳颜色和纹路与野鸡极为相似的大蛤,大概,是野鸡在立冬后便化身成了这些大蛤吧。
习俗·迎冬
同立春、立夏、立秋一样,立冬也是象征着一个季节的开始。《吕氏春秋》中曾载有:“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立冬时节,太史会告知天子哪一日立冬,天子会提前三日起沐浴更衣、不喝酒不食荤腥。等到立冬日,以一身洁净之姿率领文武百官前去郊外祭祀,此为“迎冬”。迎冬仪式结束后,天子还会表彰为国捐躯的人,并抚恤其遗孀幼子。这场仪式不仅是为了大写自然万物,礼敬天地,祈求安稳越冬,来年谷物满仓,更是彰显了对百姓和为国捐躯的勇士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
习俗·扫疥
俗话说“立冬扫疥,三冬不寒”。过去在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有扫疥的习俗,百姓们会在立冬日用香草、菊花、金银花等各种草药煎汤沐浴,以求治愈疾病,保证健康安稳地度过这个冬天。冬天空气较为干燥,沐浴便可扫除身上的寒气与燥气,而金银花、菊花等草药还有降燥下火、清热解毒、祛风湿恶疮等功效,煮汤沐浴可保康健,洗眼还可明目。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中便载有:“立冬日,以各式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广济方》中也记载了:“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如遇闰年,则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煮汤后洗眼能明目。”
习俗·吃饺子
饺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称呼,最早时,被称为“牢丸”“饺饵”“粉角”等,南北朝又被叫作“馄饨”,宋代被称为“角儿”,明朝元代又被称为“扁食”,直至清朝后,才正式被称为“饺子”。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而饺子谐音“交子”,因此立冬时节,对许多地区来说这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又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