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大崇镇(沿江)地区中华人民和共和国成立前属于云南境内,而金江鼓乐的源头可追溯到汉族音乐传入云南之时,从资料来看,大体上为明、清代传入四川,后经西康。从地理位置看会东沿江一带是必经之路。《南涧县文史资料·第一辑》记载:“是明永乐七年由四川梓潼传入大理,再由大理传到云南各地”。当时的民间艺人结合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经过长期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会东大崇(沿江)地区特色的民间音乐——金江鼓乐。
金江鼓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线”性单声织体旋律特征明显,其音调幽婉深邃、韵味悠长,令人感受到回肠荡气、销魂摄魄的音乐美。金江鼓乐还具有重情、重自娱、重意的音乐审美特质,演奏方式独特,旋律以五声调式为主,偶尔加有清角和变宫两音,其意境空洞多变,节奏不循规蹈矩,乐器搭配奇特,鼓乐的乐句多为一句式(一段体)或两句式(两段体)为主,重复演奏,其中,唢呐一上一下,上手为高音、下手为低音,以吹奏的力度和方向的调度来平衡音乐的协和,音色明亮高亢。堂鼓在中间、两侧是两把低音唢呐,大锣音色浑厚和堂鼓构成旋律的定音作用,高音唢呐在低音唢呐的高八度上演奏,大锣和勾锣音色差异大,但起到丰富音乐织体和色彩的重要作用,小叉子清脆明亮、音色久远,堂鼓是音乐旋律的骨架,是用来定节奏型。马锣和击棒相互配合,使音乐时而久远、时而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