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羊皮鼓舞。羊皮鼓舞是羌族的精神领袖、大祭司释比在作法时跳的舞蹈。羊皮鼓则是羌族祭祀活动中必备的法器之一,鼓大而沉,舞动时由身体的转动而摆动,故而形成了羊皮鼓舞古朴、沉稳、粗犷的风格。
12月20日-22日,名为“传承文化,记住乡愁”的非遗巡演,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木卡乡、上孟乡、朴头乡轮番上演。二十余种与藏羌文化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纷纷亮相。活动现场,藏羌儿女同跳锅庄,共祝幸福生活。
羌族释比戏失传近150年,是羌族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2012年经挖掘整理后,2014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释比戏生动幽默,通过表演,代表正义的释比惩罚了那些“邪恶”之徒,内容引人深思。
“历史活化石”博巴森根。博巴森根是通过表演者或钻或扭或解的舞蹈动作,再现了藏族勇士抗击敌人的整个过程,表现了出征抗击侵略者的屯兵们情同手足、互相帮助、难舍难分的战友情,也是理县嘉绒藏族地区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
花、鸟、太阳、云朵……藏族剪纸民间艺人手法娴熟,剪子在他手中灵活翻动,眨眼功夫一幅构思巧妙、形象栩栩如生的剪纸便呈现在大家面前。
羌绣,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有着悠久的历史,被人们美誉为“云端艺术”。早在明清之时,羌绣就已普遍盛行,而后,逐渐吸收挑花技艺并发展成挑花刺绣。挑花刺绣素为羌族妇女所擅长,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精于挑绣。
推杆、拉杆、押枷等民间体育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吸引了不少眼球,有的观众们看得兴起,自告奋勇和藏羌小伙们过过招。图为羌族民间体育活动——押枷。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羌笛用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全长13-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
理县位于阿坝州东南缘,地处“藏羌文化走廊”的腹心地带。长期以来,受藏、羌两种文化的影响,造就了理县民族文化的多元特色,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理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州、县级非遗项目79项。其中,既有“历史活化石”博巴森根,也有羌族祭祀舞蹈羊皮鼓舞,还有原始古朴的藏族民歌等一批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月20日-22日,名为“传承文化,记住乡愁”的非遗巡演,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木卡乡、上孟乡、朴头乡轮番上演,二十余种与藏羌文化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纷纷亮相。这是继“嘉绒若木纽节”和“花儿纳吉赛歌节”后,“中国•理县•米亚罗红叶温泉节”的又一系列活动。
“释比生动幽默,而且引人深思!”只见一个个面部抹黑、身披麻布的“怪人”拿着木棍、背着背篓、拿着弯刀,嘴里念念有词地上场了。虽然听不懂羌语,我们却能通过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滑稽夸张的肢体动作了解演出内容:一群正义者代表用他们的方式表达对村里人不良行为的愤慨之情,最后释比代表正义惩罚了那些“邪恶”之徒。这热热闹闹的一台戏,是失传近150年的释比戏,是羌族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2012年经挖掘整理后,2014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释比戏不一样,博巴森根则是通过表演者或钻或扭或解的舞蹈动作,再现了藏族勇士抗击敌人的整个过程,表现了出征抗击侵略者的屯兵们情同手足、互相帮助、难舍难分的战友情,也是理县嘉绒藏族地区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被称为“历史活化石”,2008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边厢是热热闹闹的非遗演出,那边厢则是非遗的活态展示。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有藏织、藏羌剪纸、羌绣、羌笛制作等民间技艺类,推杆、拉杆、押枷等民间体育竞技类以及骆驼走路、羌族魔术等民间游戏类。
花、鸟、太阳、云朵……藏族剪纸民间艺人手法娴熟,剪子在他手中灵活翻动,眨眼功夫一幅构思巧妙、形象栩栩如生的剪纸便呈现在大家面前。藏族剪纸以吉祥八宝图案为主,主要用在神龛、神台上。羌族剪纸以花草为主,主要用于服饰上,俗称“剪花样样”。
精美绝伦的手工制作令人惊叹,而趣味十足、参与性强的体育竞技类项目则让大家跃跃欲试。早已按捺不住的小伙子走上场,与藏族大力士来场押枷,一时间,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场上的两人将带子套在颈部,裁判一声令下后,手脚并用,憋足了劲,奋力地往自己前方爬进,围观的人们都忍不住捏了一把汗。随着比赛结果的宣布,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非遗巡演”还特别注重唤起大家心中的共鸣。在活动结束后,观众可以与“非遗”来个“亲密接触”,观摩参与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制作,体验民间游戏、民间歌舞和藏羌民俗的魅力;也可以亲自剪一幅剪纸,削一只羌笛,与表演者一起跳上一段原生态的锅庄,还可以和羌族小伙推杆……此次活动继承和弘扬了藏羌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了空间和土壤,展示了理县蓬勃发展的新貌和藏羌文化的魅力。
详细内容请阅读《四川画报》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