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 |二十四节气:处暑

2024-08-22 09:46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早秋曲江感怀》白居易)

 

2024年8月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三伏天气已接近尾声,处暑节气到来。处暑,又为“出暑”,即炎热离开的意思。《群芳谱》中载有:“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此时,虽盛夏的热气还未散尽,但绿坪也在秋风的吹拂下披上金衣,池内娇艳的荷花也疲态尽显,万物开始凋零,随之而来的便是云淡天高,秋风送爽的金秋时节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节气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其意为,处暑时节,炎热散去,凉风袭来,休息了许久的老鹰们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在食用前陈列如祭祀;天地万物逐渐开始凋零,天空中满是秋气肃杀;稻子、高粱等五谷也开始成熟了,农作物很快便能丰收。

 

节气习俗

 

 晒秋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之后便是农作物成熟之际,也是农事活动十分关键的时期。然而,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人们因为地势复杂,平地较少而难以晾晒谷物。因此,人们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窗台、屋顶晒架等工具来挂晒农作物和果实,此为“晒秋”。久而久之,“晒秋”文化渐入佳境,随着瓜果成熟,晒架上几乎没有空闲时期,金黄的玉米、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亮白的糯米……农作物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各个角落,形成了一幅连绵壮观、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

 

 

 祭拜土地公 

在古人心中,土地公掌管一方平安,主导着该地的气候和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处暑节气,人们还会准备好祭祀贡品,将其撒进田地。或将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来拜谢土地公。有的还会直接前往土地庙进行祭拜。也有的会在田间插上旗幡以表示对土地公的感谢之情。希望神明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放河灯 

遥遥江水流,河灯寄相思。在处暑节气,许多地方也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又称作“荷花灯”, 人们在一个能漂于水面的底座上,放一些花瓣、灯盏或蜡烛,于夜幕降临后放于江河湖海之中,任其自由漂流。台湾、福建、广东一带,还流行着处暑时节放“彩船灯”的习俗。古时候,由于对自然界认知有限,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是吉祥温暖的象征,是战胜饥寒的神灵。在渔猎时代,若是在出海时遇到大风大浪、风雨肆虐时,便用木条竹条编一艘小船,船上放上祭品和蜡烛,再用彩纸作帆让其在水中漂流,向海神祈求出行平安。

 

节气养生

 

自唐代以来,民间便流行入秋吃点“苦”的习俗。在商代,伊尹将烹饪、占卜与医药知识融合,创制出最早的食疗方剂,开创了中医“药食同源”的先河。因此每当处暑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去药店配制药方,在家煎茶备饮,以达到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