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二十四节气:小暑

2025-08-18 10:28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唐代元稹的诗句,精准道出了小暑时节最鲜明的特征——温风拂面,暑气渐浓。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与未月的起始。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辛位,太阳运行至黄经105度,今年的小暑于7月7日如期而至。

 

暑,即炎热之意,小暑意味着热力初显,虽未达极致,但紧随其后便是酷热巅峰的大暑,民间形象地称之为“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自小暑始,中国多地进入一年中雷暴最为频发的时节,天空时常上演着电闪雷鸣的壮阔景象。

 

食新

小暑时节,南方种植的早稻已经成熟收割完毕,新米入仓。人们会将刚收获的新米碾成米,做成香喷喷的米饭,并搭配当季新鲜食材,举行仪式,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感谢上天的恩赐和先人的庇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之后,全家人一起享用这顿用新米和时鲜做成的饭菜。

 

吃饺子

北方则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讲究。小暑前后进入初伏,此时人们往往因酷热而食欲不振,身形消瘦,民间谓之“苦夏”。而饺子,以其鲜美的馅料、多样的口味,成为唤醒味蕾、补充能量的佳选。更因其形似古代象征财富的“元宝”,被赋予了“元宝藏福”的美好寓意。头伏吃饺子,不仅是为了开胃解馋,更承载着祈求伏天平安顺遂、福气盈门的心愿。一口饺子下肚,是美味,也是心安。

 

吃伏面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当长江畔的泸州城迎来温风渐灼的小暑节气,街头巷尾的面馆里,一筷筷柔韧的面条正裹挟着滚烫的鲜汤滑入食客口中。与北方“头伏饺子”的习俗迥异,也与南方“食新米”的古风不同,泸州人自有其独特的消暑密码——小暑一碗面,吃的是顺时养生的智慧,更是熨帖肠胃的酣畅。

 

小暑凉方

当小暑的热浪蒸腾巴蜀大地,香嫩软绵的凉糕,是炎炎夏日里最温柔的慰藉——它不仅是消暑的清凉妙品,更是舌尖上的非遗,是顺应天时、智慧生活的甘甜结晶。

 

晒书曝衣

小暑至,盛夏始。天地间热气升腾,万物进入最蓬勃的时节。此时,阳光炽烈饱满,空气干燥爽利,正是古人智慧传承下来的绝佳时机——“晒伏”。

“六月六,晒红绿”。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户户纷纷将冬日棉衣、春潮衾被尽情铺展于日光下,让阳光祛湿除菌,驱散霉晦,棉絮吸饱光热变得蓬松柔软,锁住暖意,只留干净芬芳,为寒冬预存一份熨帖的暖。

同时,择晴日将书斋典籍轻轻摊开曝晒,使字句沐光,墨香与日色交融,抖落尘埃晦暗,书香愈发醇厚,智慧愈显澄澈,这是对知识与文脉的温柔保养。

 

小暑养生 三宜三忌

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是高温、高湿、多雨,中医认为此时暑、湿、热三邪当令,容易耗气伤津、困阻脾胃。因此,养生要着重清暑、祛湿、养心、健脾。以下是针对小暑的“三宜三忌”养生建议:

 

三宜:

宜清补:食清热解暑、养心健脾利湿之物(如绿豆、莲子、冬瓜、苦瓜、鸭肉、薏米),增酸开胃(乌梅、山楂),饮食清淡易消化,多饮温开水、淡茶、绿豆汤,忌冰饮暴食。

宜静养:调情志,戒躁怒,保持心态平和。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午后小憩(20~30分钟)。忌高温时段劳累。

宜缓动:选温和运动(散步、太极、游泳),于清晨或傍晚凉爽时进行,运动前后补水,环境通风。忌剧烈大汗、酷暑运动。

 

三忌:

忌贪凉:少食冷饮冰品,空调温度适中(26℃~28℃)勿直吹,出汗后温水洗澡。忌猛灌冰水、久吹冷风。

忌湿寒:勿久坐湿地(石凳、草地),汗后及时擦干,待汗收再入空调房或吹风(避直吹),淋雨速更衣。忌汗出当风、卧阴冷处。

忌厚腻:饮食清淡为主,控制食量(七八分饱),晚餐尤忌过饱,少食油腻辛辣甜腻,戒酗酒,注意饮食卫生。忌暴饮暴食、肥甘厚味。

核心要诀:清暑热,祛湿气,养心脾,防寒凉,饮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