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2025-08-18 10:36
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列依时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俑中,有纺线织布的场面。而在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氏墓壁画中,有身披瓦拉,头扎兹体的叟兵部曲形象,其发式、服饰与今天凉山彝族男子服饰相同。由此可以得知,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流传已经很久远了。
 
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主要以“袈什”的擀制和“瓦拉”的纺织为主。
 
“袈什”汉称披毡,是彝族群众生活必需品之一,主要以羊毛擀制而成,选料以柔软的羊毛为上品。擀制“袈什”的工具有竹席、弹弓、夹板、竹帘等。“袈什”擀制工序复杂。先在竹席上弹松羊毛,铺于竹帘喷水打湿(冷天热水、热天冷水),用竹帘裹起滚动成雏形后,移至竹席反复滚动至羊毛凝结。之后折边做领子,继续卷起滚动搓揉,最后用毛制绳收领完成。“袈什”分为单层和双层两类,单层需2~3斤羊毛,双层需5~7斤羊毛擀制而成。双层“袈什”则是在擀制成单层袈什后,再加水打湿叠成2寸宽的皱裙,皱裙一般为30~90褶,再用夹板夹起晒干而成。“袈什”的颜色以黑、白色或染成蓝色为主。
 
制作“瓦拉”需剪毛、捻线、弹毛等工艺。先剪毛,选优质羊毛洗净晾干,用竹弓弹松去杂。彝族妇女用纺锤将羊毛拧成长线,搓紧成线团,准备毛线需二三个月。织毛布时,固定木桩放线至所需宽度,装腰机织布,织到长度后留纱线做吊须。剪裁毛布后缝制连缀,形成雏形,搓线做吊须,领口缝毛绳收口,完成“瓦拉”制作。“瓦拉”分有吊须和无吊须两种,可单穿或搭披毡,夏防雨、冬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