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精准道破了夏至的天文密码——白昼至此达极致,这一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夏至。
今年夏至于公历6月21日如期降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古老的界定,揭示着此刻太阳直抵北回归线,天地间阳气鼎盛,沛然莫御。万物感应着至阳之力,生机勃发,展现出一年中最繁盛热门的景象。
物华天宝的巴蜀大地,夏至的意义远不止于天象流转。它更是一幅浸染着浓郁民俗风情的画卷,一部书写着顺应天时智慧的典籍。千百年来孕育的独特习俗,并未沉寂于历史,而是鲜活地流淌在当代四川人的烟火日常里,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河中,持续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夏至在古代不仅被称为“夏节”“夏至节”,还是蕴含深厚祭祀传统与民俗禁忌的重要节点。其核心精神,是禳灾祈福,以迎丰年。《周礼·春官》明确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此时的夏至祭祀,旨在驱除疫疠、禳解饥荒与死亡,体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存的祈求。汉代,《史记·封禅书》记述:“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祭祀仪式已融入庄严的乐舞,彰显其国家典仪的地位与对大地滋养的感恩,礼乐交融,肃穆隆重。
二十四节气:夏至
夏至观莲正当时。早在宋代,民间便已有专赏荷花的“观莲节”。荷花亭亭,集花、叶、香三美于一身,其风姿神韵令历代文人墨客心驰神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其壮阔绚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赞其清丽本真。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句,更道尽了荷花圣洁无瑕的君子气质,使之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品行的精神图腾。
电扇空调尚未问世的年代,扇子无疑是人们消暑纳凉的必备之物。《酉阳杂俎·礼异》便有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可见,古代妇女夏至互赠扇子与脂粉,已成习俗。因“扇”与“善”同音,赠扇之举既传递友善之情,又彰显彼此优雅风姿。夏至当日,妇女们互赠折扇,既为扇风取凉、散体热浊气;又以扇为媒,递结交善意,将扇子的实用之效与美好寓意,完美相融。
“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北方盛行此俗,在四川同样有吃面的传统,尤其是凉面。凉面又称冷面,也称过水面,古称为冷淘,源于唐朝,是指凉吃的面条,主要食材有面条、蔬菜,配料有辣椒油、盐、味精等。
夏至新麦已收,用新麦粉制作面条,清爽开胃,正合时宜。四川各地的凉面做法多样,如成都的鸡丝凉面、甜水面,川东的麻辣凉面等,融合了川菜“五味调和”的精髓。这些传统面食的制作技艺,是饮食类非遗的重要组成,夏至吃面,不仅是消暑解馋的时令美味,更是融入川人骨血、承载着顺应天时智慧的非遗饮食习俗。
除了凉面,凉粉以其独特的豌豆制作工艺和麻辣鲜香的味道,成为夏至前后广受欢迎的小吃。
夏至养生,谨记三宜三忌
三宜:
宜静养心神:顺应昼长夜短,午间小憩,戒躁戒怒,使志安宁。
宜清淡饮食:多食瓜果蔬菜、绿豆汤等清暑利湿之物,适量吃苦味(如苦瓜、莲子心)以泻心火。
宜适度出汗:清晨或傍晚适当活动(如散步、太极),使阳气宣通,腠理开泄,排浊散热。
三忌:
忌过度贪凉:慎食生冷冰镇,避免汗出当风、空调直吹,以免寒邪内侵,损伤脾胃阳气。
忌熬夜耗阴:虽昼长,仍需早睡以养阴,忌熬夜耗伤阴津,扰动心神。
忌剧烈运动:避免烈日下高强度运动,以防大汗淋漓,耗气伤津,引发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