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越溪牛灯舞

2025-08-18 10:50

牛灯舞起源于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境内,始创于清朝中期。当时随着老百姓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渴望,特别是逢年过节,为庆祝当年的丰收喜悦和村民的红白喜事,乡间农民便自发组织,用各种自娱自乐的形式进行民间文艺表演,农民根据自身的特点,以放牧、农耕为背景进行创作,以杂耍的形式还原人与畜的活动。

 

越溪牛灯舞以浓郁的乡村风俗为依托,对传统的牛灯舞进行了改编创新,以说唱的表演形式人与牛嬉斗。有单牛表演、双牛表演、生灯和狮灯共同表演。根据表演形式人员由8人至16人组成,分别扮演放牛娃和牛,另有大锣、小锣、小鼓、钹的打击人员配合。活动过程中主要以牛儿吃草、打滚、刨虱子、洗澡、放牛娃与牛嬉斗、牛打架和放牛娃唱山歌等为主要内容,配合敲击锣鼓,使活动内容更丰富,牛灯上门拜年、放牛娃说祝福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越溪牛灯舞表演者取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以牛的朴实、勤劳向人们表达真诚的敬意和对节日的祝贺。放牛娃的滑稽表演,逗人捧腹大笑,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畜之间的矛盾与和谐,贴近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