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羊皮鼓舞起源于古代部落时期,主要有三种起源说法,一是用于求雨、祭龙、祭祀山神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二是与杨家将的传说相关,认为是为死去的将士超度;三是作为辟邪、祛瘟神的仪式,用于狩猎、征战前后的祈祷或庆祝。仪式中,毕摩摇铃,部族成员随鼓点舞动,代代相传。近代多在特定祭祀日展示,近年多作为原生态民族特色项目在火把节、春节等活动中展演。
彝族羊皮鼓舞是原生态舞蹈形式,动作兼具婀娜激情与灵巧粗犷。表演时,毕摩手执铜铃念彝语祈福,祈求天神保佑百姓生产富足、生活幸福。6至8名表演者结成围圈、二字排等队形,执羊皮鼓伴膝部颤动起舞。舞步丰富多样,如三步一踮、六步翻花等,既模仿斑鸠吃水、公鸡摆尾等动物形态,又展现劳作场景,形象生动、转体灵活。舞蹈无需乐曲歌唱伴舞,仅随鼓点与响铃节奏进行,常从夜间十点持续至次日清晨八九点钟,极具民族特色与感染力。
羊皮鼓舞传承着俚濮彝族人世世代代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