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唐·白居易《销暑》(节选)
白居易的诗,凝练道出了古人应对酷暑的生活智慧:静坐庭院,心无杂念,感受窗下徐来的清风。这清风既是自然的馈赠,亦是心境的清凉。而诗中“何以销烦暑”的设问,正是穿越千年,对大暑时节最核心生命体验的叩问。
自然之象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极热巅峰”,今年的大暑于7月22日如期而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正值“三伏”里的“中伏”前后。其名如其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它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虽热,却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古人用细腻的物候观察将其分为三候。
大暑三候知多少
一候腐草为萤: 古人认为腐烂的草能化为萤火虫。实则是萤火虫在湿热环境中产卵于枯草,此时幼虫化蛹成虫,点亮夏夜。点点流萤,是大暑节气最浪漫的诗意。
大暑三候知多少
二候土润溽暑:“溽”指湿气蒸腾。土壤浸润在高温高湿之中,闷热难当。此时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雨水与热力交织,催生万物。
大暑三候知多少
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节,热力积聚到顶点,常会触发突如其来的雷阵雨。这些倾盆大雨虽带来短暂清凉,但也可能引发洪涝,是“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需要警惕的时节。
民俗之智
面对“上蒸下煮”的酷暑,各地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大暑文化”,其中许多习俗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伏茶:在四川许多地区,不少中医馆或是中药铺会在大暑期间免费供应伏茶。用川渝山林特有的樟科植物(毛豹皮樟)树叶制成,性凉味甘,生津止渴、清热解暑,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天然凉茶”。大暑期间煮饮、分享老鹰茶,是重要的消暑习俗。
伏羊汤:部分地区传承“喝伏羊汤”习俗(如泸州、自贡),遵循“以热制热”中医理念,用羊肉、老姜、花椒温补发汗,驱除体内寒湿,为秋冬健康奠基。
大暑时节,其高温高湿的“纯阳之气”成为炮制技艺与自然之力协同的关键期——支撑“冬病夏治”。依赖非遗炮制技艺精准火候控制与辅料应用,确保剧毒药材(如附子)彻底减毒并增效,激发温阳散寒之性,为贴敷“驱寒固本”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力基础。
大暑强烈的日光被用于“伏晒”工艺,如曝晒姜汁制成“伏姜”,其温中散寒功效得以升华,成为增效的关键辅料。
因此,大暑是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目标在时间维度上的聚焦体现,完美诠释了中医药“天人相应”的哲学——以精湛的“人技”(非遗炮制)顺应极致的“天时”(大暑阳热),为“冬病夏治”淬炼核心武器,是极具生命力的文化遗产。
大暑养生五忌五宜
大暑时节,湿热交蒸,养生重在清热祛湿、养心健脾、顾护阳气。遵循“五忌五宜”,助您安然度夏。
五忌
忌烈日暴晒:正午高温时段(10~16点)避免外出,严防中暑。
忌贪凉过度:空调温度勿过低(26℃左右),避免冷风直吹颈背腹;冰饮、寒凉瓜果(如过量冰西瓜)忌贪食,以免伤脾阳致泻。
忌大汗淋漓:剧烈运动易耗气伤津,运动时段、强度需把控。
忌饮食肥腻:烧烤、油炸、辛辣等重口味食物加重脾胃负担,助长湿热。
忌烦躁动怒:“暑易入心”,情绪剧烈波动易耗伤心神。
五宜
宜避暑纳凉:早晚通风,巧用空调除湿;外出做好防晒(帽、伞、墨镜),备足饮水。
宜清淡祛湿:多食绿豆、薏米、莲子、百合、冬瓜、丝瓜、黄瓜、苦瓜等清热利湿之品;主动少量多次饮水(温开水、淡茶如荷叶茶),出汗多可饮淡盐水。
宜适度运动: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游泳等温和运动,微汗即止,运动后及时补水,勿洗冷水澡。
宜夜卧早起、午间小憩: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小睡15~30分钟养心解乏。
宜静心养神:保持心境平和,通过听乐、阅读、冥想等方式践行“心静自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