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桃花朵朵,垂柳依依。舒服地靠在洛带古镇文轩广场“轩客会•格调书店”的二楼水吧沙发上,手捧一本书看着,任由阳光打在身上,暖暖的,静静地享受着这个书香小镇的午后时光。
洛带古镇的格局可用“一街七巷四会馆”来概括。“一街”,即老街,由上街、下街组成,微斜,弯曲,石板铺就;街衢两边纵横交错着的“七巷”分别为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它们构成了古镇的交通构架。街巷两边店铺古味十足,木门木窗,青砖青瓦。
洛带还完整地保存了客家移民的标志性建筑——客家会馆。江西会馆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颇有价值。特别是在其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未曾见。
洛带镇,不仅有着古建筑,更有着文轩广场、博客小镇、艺术粮仓等建筑延展这座书香小镇的文化脉络。古色古香的文轩广场上的业态,都弥散着浓浓的书香韵味,格调书店、三读书馆、中国古镇第一邮馆、陶瓷艺术博物馆,连酒吧的名字也是如此文化——哲学故事酒馆。
走进文轩广场,一眼便能看见邮馆门前硕大的“邮”字。古驿龙泉驿与古镇洛带,由于地处成都东门最重要的两条平行交通要道,传统上川东物资源源不断地经两地运往成都这座消费城市,有着深厚的邮驿文化。走进邮馆,通过馆内的图文介绍以及展品对洛带的邮驿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如今,洛带的博客小镇成为了客家文化的聚集交流地之一。小镇以客家人五次大迁徙为线索,以源自福建的客家土楼博客楼为核心,聚合闽南风格街巷,兼汇川西建筑的宁静、徽派建筑的大气与晋中大院的恢弘,同时蕴收海派建筑的典雅,并集山水、园林、雕塑于一体。
进镇子门不远,就能看见颇具艺术韵味的艺术粮仓。这里原是储藏粮食的老粮站,如今成了积蓄艺术的大本营。走进艺术粮仓,石凳上“流淌”的银色金属,画廊以及摆放在街面上展出的画作等,让人感觉“无处不艺术”。
博客小镇聚合了各种建筑风格。逛累了,在鸳鸯湖畔的茶馆来杯茶,品茶,也品小镇。东边是修旧如旧的博客小镇,西边是有着年岁的五凤楼,新与古在眼前完美地融合着,都是这座小镇的注脚。
四川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的文化古镇,如书香小镇洛带、田园古镇黄龙溪、博物馆小镇安仁、音乐小镇平乐,它们在其发展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韵味,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去解读、去品评。
阳春三月,桃花朵朵,垂柳依依。舒服地靠在洛带古镇文轩广场“轩客会•格调书店”的二楼水吧沙发上,手捧一本书看着,任由阳光打在身上,暖暖的,静静地享受着这个书香小镇的午后时光。倦了,端起桌上的茶杯,并趁此打量一下木质栏杆外的景象,却是如此热闹。想来,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大隐也就是如此吧。
楼下即是古镇老街。古镇格局可用“一街七巷四会馆”来概括。“一街”,即老街,由上街、下街组成,微斜,弯曲,石板铺就;街衢两边纵横交错着的“七巷”分别为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它们构成了古镇的交通构架。街巷两边店铺古味十足,木门木窗,青砖青瓦。街上,有人坐着鸡公车兜风,有人慢慢溜达着,或看看铺子里的小玩意儿,或尝尝当地特色美食,而艾蒿馍馍自然是这个时节的时令美食了。
在书店抬眼便见江西会馆的照壁及风火墙。洛带是客家古镇,来自闽、粤、赣等地的客家人聚居于此,保持各自的传统、语言、习惯,而且,还完整地保存了客家移民的标志性建筑——客家会馆。洛带镇内有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四大会馆,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会馆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捐资兴建,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颇有价值。特别是在其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未曾见。会馆前是万寿台,东侧则是五凤楼。五凤楼全木结构,三层,楼高23.8米,整座楼宇雕凤1500余只。据说,五凤楼是三国后主刘禅为其母甘夫人所修建,以备其游玩洛带休憩之用。
江西会馆斜对面是湖广会馆,由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捐资修建。会馆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处的水都不会淌水漫延,不愧为“禹王宫”。现馆内设有“客家博物馆”,较完整地反映了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以及民风民俗。
洛带镇不仅有着古建筑,更有着文轩广场、博客小镇、艺术粮仓等建筑延展这座书香小镇的文化脉络。
走进文轩广场,一眼便能看见邮馆门前硕大的“邮”字。古驿龙泉驿与古镇洛带,由于地处成都东门最重要的两条平行交通要道,传统上川东物资源源不断地经两地运往成都这座消费城市,因此民间素有“扯不空的龙泉驿,填不满的成都府”之说,有着深厚的邮驿文化。走进邮馆,通过馆内的图文介绍以及展品,对洛带的邮驿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客家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洛带的博客小镇成为了客家文化的聚集交流地之一。博客,意指博览客家文化。小镇以客家人五次大迁徙为线索,以源自福建的客家土楼博客楼为核心,聚合闽南风格街巷,兼汇川西建筑的宁静、徽派建筑的大气与晋中大院的恢弘,同时蕴收海派建筑的典雅,并集山水、园林、雕塑于一体。
走进小镇的街道、巷子,街巷院落层层递进,窗枋屋檐错落有致。街道口美食店的“吹壳子”、“嘎嘎”的店名透着四川人的诙谐俏皮,而小巷拐角的棋童雕塑、几杆翠竹,木门上对联、门神以及铜质铺首又有着儒雅的文化意味。
进镇子门不远,就能看见颇具艺术韵味的艺术粮仓。这里原是储藏粮食的老粮站,如今成了积蓄艺术的大本营。走进艺术粮仓,石凳上“流淌”的银色金属、画廊以及摆放在街面上展出的画作等,让人感觉“无处不艺术”。当然,在艺术粮仓,在不经意间你就会与一场大型艺术展不期而遇。
逛累了,在鸳鸯湖畔的茶馆来杯茶,品茶,也品小镇。东边是修旧如旧的博客小镇,西边是有着年岁的五凤楼,新与古在眼前完美地融合着,都是这座小镇的注脚。
详细内容请阅读《四川画报》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