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雅安的茶马古道雕塑群默默讲述着悠悠岁月中的历史故事。 摄影:张雷
成都市郊出土的汉代宴乐歌舞画像砖实物及拓片。 摄影:黄剑华
成都市郊出土的汉代宴乐歌舞画像砖实物及拓片。 摄影:黄剑华
孙泽慧(右一)与原雅安皮革总厂的老师傅们合影。 摄影:金步
清帮工艺
缝制工艺
翻上工艺
装内胆工艺
定型工艺
具有熊猫元素的皮拖鞋是四川特色的礼品,广受欢迎。
各式羌绣皮拖。
孙泽慧在工作中。 摄影:金步
精美的皮拖鞋成品。
从成都往西南方向,经成雅高速一路南行120公里,广袤的平原逐渐被青山绿水所代替,一座清新湿润、山环水绕的古城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的雅安,古称雅州。因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雅安自古就是内地沟通西藏、云南和攀西地区的交通咽喉和商品集散地、物资贸易中心,著名的川藏茶马古道即从这里开始。
得益于繁荣的边贸和丰富的物品往来,雅安的制革业由来已久。明清时期,雅安开始有少数家庭作坊进行皮革生产。1939年西康省建设厅筹建雅安制革厂,1940年建成投产,产品远销康川各县。1942年更名为西康毛革特种股份有限公司。
1950年8月,西康省人民政府接管原西康省毛革公司,建立了国营雅安皮革厂,雅安皮革业迎来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大量的手工艺人从四面八方来到雅安皮革厂,1957年后,职工达到298人,1959年开始试制出口皮鞋。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雅安皮革总厂发展为国有大型企业,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星牌”为代表的雅安皮鞋,以其货真价实、经久耐穿名满大江南北,与上海皮鞋各领风骚。皮革及制鞋业,成为当时雅安经济的主要支柱,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技术人才。
然而,随着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一带知名品牌的崛起,地处西南一隅的雅安皮革总厂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淹没,于1997年宣告破产,“雅鞋”从此辉煌不再。
雅安皮革总厂的倒闭重创了雅安鞋业,但几代人用心血浇铸起来的“雅鞋”品牌却依旧在雅安生根发芽。大批从雅安皮革总厂下岗的技术工人纷纷自起炉灶,在雅安城办起了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皮鞋加工厂,让“雅鞋”的品牌得以延续。
孙泽慧即是这些工人中的一员。她于上世纪80年代进厂,师从孙昌志师傅,既经历了雅安皮革厂最辉煌的时刻,也感受着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挣扎的痛苦。对厂子的热爱,对手工技艺的眷恋,使她立志继承恢复传统制鞋技艺,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中艰难地寻找“雅鞋”的发展之路。
皮拖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专家考证,早在商周时期,制革和皮鞋生产技术已很成熟,许多西周铜器的铭文中都有关于生产皮鞋子皮、染色皮和生皮板等的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即有关于“蹝履”的记载。“蹝履”即皮拖,特指以皮革为鞋材的深头、平底、无跟之履。在成都市郊出土的汉代宴乐歌舞画像砖上有舞女着“蹝履”跳舞的形象,反映出当时的一种时尚,也说明西南地区是我国皮拖鞋的产地。
雅安地处川藏融汇之处,多民族文化元素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革履文化。据清末编修的《雅安县乡土志》:“雅安俗尚革履……尤甚马、牛、麂皮。”其制作工艺是:“皆用麂皮柔和,作靴身最佳;牛皮作底,耐湿经久;马皮制细条,以缘底身而已。”
“雅雨”浸润出来的“雅女”,既有古城女子的心灵手巧,又有“雅鞋”文化的深厚情结。植根于巴蜀鞋履文明沃壤的雅安全手工软包皮拖鞋生产工艺,以家庭手工技术,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世代一脉相承,是中华古老鞋履文明的“活化石”。孙泽慧经过多方探索,深入挖掘雅安皮革历史文化,翻造软包皮拖鞋技术,恢复了传统软包皮拖鞋手工软包翻上技艺。历经千年风雨走来的皮拖鞋技艺,凝聚着数代雅安皮革人心血的传统手工艺,在此得到传承。
一双看似简单的手工软包皮拖鞋,制作工艺却非常复杂,要经历选料、裁料、清帮、折边、镶接、美化、翻点子、内胆制作、底子制作、帮底缝合、装内胆、底缝合等12道工序、82个步骤,最后烘烤成型。每一道工序,都是纯粹的手工制作、标准的慢工细活,有的技巧除了传承人,几乎是不可模仿的。因其唯一性、复杂性和艺术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鞋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
首先是用料非常考究,削制牛(羊)皮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剪裁上,要求尺寸精准,手法熟练,即使是轻微的力度偏差也会影响到一双软包皮拖鞋的舒适程度。其内胆结构底部采用生态皮料,通过手工完成复杂的工艺装配技巧,使其内胆完整装入软皮中,形成独特的皮内合制,直接接触各种地面不仅柔软舒适,更无任何噪声。
在皮拖的装饰工艺上,有刺绣工艺、手绘工艺、掐丝工艺、镂雕工艺等,手法多样,为皮拖增加了多种创意元素。由于是全手工制作,传承人或技术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因而让裁剪下来的边角料也能得到巧妙的使用,那些富于创造性的装饰,赋予了手工皮拖鞋的神韵,变废为宝的过程则充分体现了物尽其用、生态环保的良苦用心。
留住历史记忆,传播中华文明。依托于雅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孙泽慧在手工软包皮拖鞋的开发中,加入了川剧五彩脸、雅安大熊猫、茶马古道等具有典型的本土文化、民族融合和历史记忆的元素,使作品超越了皮鞋的制作理念,成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创新。因较好地反映了传统技艺和本土文化融合的特质,雅安手工软包皮拖鞋作为四川省特色旅游商品,被广泛赠送给海内外的宾朋。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孙泽慧带领公司员工奔赴灾区,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协助进行物资分发工作,被媒体亲切地称为“沙哑姐”。在芦山地震灾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培训活动中,孙泽慧把自己的金步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雅安羌绣培训基地,与北川绣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培养“雅安绣娘”,为灾后重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2011年12月,全手工工艺(软包)皮拖鞋技艺被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收入“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0月,孙泽慧荣获“四川省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大师”称号。
让孙泽慧感到忧虑的是,雅安软包皮拖鞋技术由于技术难度大,学技时间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拜师学艺,即便来了也是有始无终。目前,掌握这项技艺的员工有九人,但都年龄偏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门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何对雅安全手工软包皮拖鞋艺进行抢救性保护,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技艺的传承中来,是她目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