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德昌傈僳族“非物质遗产”展示及培训会在德昌南山乡举行。这是德昌傈僳族第一次在本土,以集中展示的形式。
“傈僳女儿不勤快,傈僳男儿无衣服”。在服饰制作方面,德昌傈僳族拥有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国家级)、傈僳族服饰(省级)、傈僳族刺绣制作(省级)等三项非遗项目。
每年六七月,傈僳族人相约上山采火草和火麻,又将火麻以及火草分别捻成线,再用织布机织成布,称为火草麻布。因为取材独特、工艺独特,经久耐用,深受傈僳族人喜爱。
傈僳族男子多穿白色衣服,比较简单,而傈僳女性的服饰相当繁复精致。成年妇女头上通常包青布帕,身穿花领偏襟窄袖上衣,下穿多褶皱的百褶裙。无论是衣领、衣袖、裙边、盖头、挎包,傈僳族人都精心刺绣,让服饰更显精巧精美。
傈僳族俗语说,“傈僳娃儿不会说话就先学唱歌,不会走路就学跳舞”。因此德昌傈僳族人能歌善舞,音乐天赋出众。在音乐歌舞方面,德昌傈僳族拥有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省级)、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省级)、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省级)、傈僳族高腔(省级)等四项非遗项目。
嘎且且撒勒舞意为跳来美好的舞蹈,舞蹈动作有扳包谷、纺麻、鸟儿河水、诓娃娃等日常生活内容,非常形象和生动,堪称真正来自生活的艺术。
葫芦笙和口弦是傈僳族人生产劳动、节庆活动、红白喜事的重要伴奏乐器。通常葫芦笙的制作传男不传女。
竹口弦又称“响篾”、“吹蔑”等,是用黄竹精心加工而成,是傈僳族妇女最喜爱的随身物品之一。
傈僳族高腔高亢的曲调、优美的唱腔、自由的节拍,以及随意发挥的歌词,让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们感受到这一艺术的独特魅力。
傈僳人家的房前屋后悬挂着马蜂窝,马蜂来回飞舞,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作为曾经的狩猎民族,傈僳族人,“靠山吃山”,已经在养蜂致富上越走越顺畅。他们世代相传的独特的养蜂习俗,如今也成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昌傈僳族还保留着端午药市(州级)、阔时节(省级)、傈僳族婚俗(省级)、傈僳族民间传说(省级)等文化遗产。
如果你在端午节来到德昌县,你会遇见德昌傈僳族的特别的节日——端午药市。端午节前,傈僳族人从山上挖回各种草药,拿到县城售卖。优良的草药、民族特色的服饰,使得这个节日影响越来越大。
阔时节,意思是新年歌舞、年节或者春节。德昌傈僳族的阔时节从初一延续到十五,与汉族的过年比较类似。
傈僳族结婚不兴媒人,不讲究彩礼的,婚前祝告家神、葫芦笙迎亲、坝坝宴、请拜仪式、新婚第一晚伴郎伴娘陪宿于新房内,这些细节,使得傈僳族婚礼既极富情趣,又内涵深厚。如今傈僳婚俗礼仪,也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昌傈僳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口头文学成为傈僳族悠久历史的记载,目前傈僳族民间传说已经整体性地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傈僳族人最喜欢的红腰带有关的传说,傈僳族人信奉媒山菩萨的由来传说,也双双成为州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德昌县积极开展傈僳族文化的发掘、收集、整理、保护工作密切相关。如今德昌傈僳族这个7000多人的小族群,却拥有多达14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7月20日,德昌傈僳族“非物质遗产”展示及培训会的举行,是傈僳族集体对外展示和宣传的积极尝试。
攻略:德昌位于西昌以南约50公里,距离成都约490公里。火车和汽车(高速)都极为方便。傈僳族主要聚居的乡镇为南山乡、金沙乡,分别距德昌县17公里、27公里。水泥路都通到乡村里边,探访、旅游、摄影都很方便。
具体问询:德昌县宣传部王老师 138 8157 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