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壹基金发布了“4•20”芦山地震三周年工作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向广大公众汇报三年来援助芦山震后地区重建工作的主要成果和资金使用情况。截至2016年3月31日,壹基金收到芦山地震捐款约3.86亿元,累计支出资金2.29亿元,已使用资金为全部捐赠资金的59.22%,三年里,壹基金与320个/次伙伴合作,实施了49个大型项目,灾区受益人次超过40万。壹基金芦山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基本按照规划进度有序开展,“以减灾为核心,创建韧性家园”的灾后重建工作初见成效。
与自然灾害发生在一瞬间相比,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是艰巨和漫长的。“4•20”芦山地震后,壹基金联合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等合作伙伴先后开展了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总计受益400,536人次。2014年以来,在紧急救援和过渡安置工作结束后,壹基金将主要精力用于支持在芦山震后地区开展以减灾为核心的重建工作,目标是创建人人具有减灾意识、家家具有抗震能力的韧性家园。壹基金芦山灾后重建主要包括抗震减灾示范校园、抗震减灾示范社区、壹乐园项目和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原名:龙门山断裂带灾害管理中心)四个部分,既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注重提升学校和社区应对未来灾害的“软”实力。
在工作报告中,壹基金详细介绍了三年来灾后重建取得的各项阶段性成果。
安全的学校——校园不应是钢筋水泥堆砌出来的呆板火柴盒。在灾难发生时,它还要作为最坚固的民用设施,为学生和群众提供庇护所——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学校都应是一个稳固的社区结构中最内核的部分。在抗震减灾示范校园领域,壹基金邀请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知名设计师团队根据各援建学校的不同特点,设计、建造出建筑功能丰富、空间多样的校园,并为学校配备了教学设备,让学校成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场所和社区的活动中心。计划援建的8所抗震减灾学校、14所乡村幼儿园和20个避灾运动场中,6所学校和11个避灾运动场目前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6所幼儿园开工建设。同时,壹基金还计划在雅安地区的100所学校开展“减灾示范校园”项目,目前已完成前两批共60所学校的项目活动,从教师能力建设、儿童安全教育、校园风险管理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儿童自我保护以及学校减灾和儿童保护的“软”实力。
安全的社区,安全的家——社区是每个人生活、成长的家园。在抗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领域,壹基金立足于帮助援建农村社区提升自身应对未来灾害的能力,聚焦安全农房、公共减灾机制构建和农村技术人才培养,先后开展了农村工匠培训、钢结构抗震农房和社区减灾中心建设。共培训农村工匠2,054名,援建钢结构抗震农房358套,10个社区减灾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此外,壹基金还于2015年12月启动了安全农家项目,通过组建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配备减灾、救援物资及应急标识系统,提升社区“农户-小组-村庄”三个层面的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壹基金还着眼于通过提高艺术和体育教育的质量,帮助灾后地区儿童在快乐中发展潜能。三年来,壹基金在雅安8个区县开展了“壹乐园”项目,为学校改建音乐教室119间,提供了104套运动和游乐设施,还为221名音乐和体育教师开展了教学技能培训。
安全的未来——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阶段,壹基金对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解到西南地区是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而芦山地震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目前正处于活跃期,未来仍有发生灾害性地震的可能。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等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经验并广泛听取国内外地震灾害、重建规划、项目管理等多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壹基金与成都市团市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结合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整体改造提升计划,联合打造以儿童为中心的、集自然灾害和日常安全知识科普和体验于一体的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中心——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该项目以6-12岁的青少年为主要目标群体,面向全社会开放,通过建立情景化、体验式的安全教育场馆,帮助儿童学习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互救自救的技能,做好积极应对灾害的心理准备,主动思考未来如何应对灾害。目前,该项目的选址、规划、项目设计方案已基本确定,计划在2016年4月正式启动技术设计,2016年底前开工建设,2017完工,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
作为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壹基金得到社会各界壹家人的的广泛信任与支持,在芦山“4•20”地震后收到大量捐款。为了透明、高效地用好善款,壹基金制订了为期五年(2013.4-2017.12)的资金使用规划。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壹基金芦山地震累计接收捐赠的善款和物资38,632万元,累计使用资金22,879万元,已使用资金为全部捐赠资金的59.22%。按照壹基金芦山地震资金使用规划,芦山地震三周年规划使用资金为26,500万元,累计使用资金为规划资金的86.23%,壹基金芦山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基本按照规划进度有序开展。
在发布《芦山地震三周年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的同一天,壹基金也发布了2015年度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度壹基金筹款总额1.48亿元,加上银行理财收入和其他收入,收入总计1.62亿元,实现公益事业支出1.95亿元。2015年壹基金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合计为人民币1,295万元,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为6.49%,管理成本控制符合国家的规定。2015年,壹基金筹款总额1.48亿元,这些捐赠来自近500万人次的公众捐赠和580家企业与机构捐赠,超过20万人通过每月持续捐赠的方式支持壹基金。其中企业的现金与实物捐赠占总体筹资额的28%,个人捐赠占总体筹资额的72%;非定向捐赠比例为31%,定向捐赠比例为69%。2015年常规筹资保持了14%的增长,来自公众的小额捐赠连续第二年达到筹资总额的70%以上。
震区走访:
校园:“这曾是一所颠沛流离的学校”
4月18日,芦山县飞仙关镇中心小学,一间教室里响起了“嗡嗡嗡”的蚊子声……30多名学生席地而坐,跟着音乐节拍“拍蚊子”。孩子们时而起身,时而瞪眼,朝想象中蚊子的方向拍打……欢乐的游戏让孩子们全都聚精会神地投入进去。
这是学校一节普通的音乐课,壹基金在这所学校开展了“壹乐园-音乐教室”项目,旨在让更多的震区孩子接受到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在快乐中发展潜能。
雅安芦阳二小,簇新的校园里,校长杨成虎指着桌上的工艺品,说:“你看,多漂亮,这是我们的学生手工制作的。”
芦阳二小是一所刚刚落成不久的学校,由壹基金援建。
谈起芦阳二小震后三年的变化,杨成虎校长感慨道,“这曾是一所颠沛流离的学校呀。”
杨成虎称,芦阳二小在芦山“4•20”地震中遭到严重损毁,学生也纷纷转学。从700多人降到360多人。
“地震之后,我们学校变成了帐篷学校”,杨成虎回忆称,2013年4月27日,有老师从成都警官学校搞到帐篷,师生们才有了临时办公场所;5月6日,学校修筑了板房,学生们开始复课,13个班级在6间板房里分段分步上课:早上1、3、5年级,下午2、4、6年级上课,就这样一上就是一年多。
杨校长介绍,2014年9月,芦阳二小临时搬到芦阳三小的轻钢房内,400多名师生挤在8间教室内上课、办公。直到2015年9月,由壹基金援建的新校落成,芦阳二小搬回新校,“学生也恢复到震前的700多人。”
据介绍,震后三年,壹基金共计在雅安117所学校完改建119间音乐教室,为104所学校配备了运动和游乐设施。另外,壹基金援建了8所学校,引入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著名设计师的规划设计,目前有6所学校已经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另外2所正在开工建设。
社区:由被救到自救,由自救到互救
4月18日,芦山县芦溪村,看着一排排簇新的房子,竹奇明很得意。“村里有一百多所房子是我看着建成的。”
46岁的钢筋工老竹家住雅安市芦山县清仁乡芦溪村,从17岁开始当钢筋工学徒,“没想到干了近30年建筑,最后才获得了四级职业技术证书,成为村级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员。”
2013年夏天,老竹报名参加了壹基金组织的农村工匠技术培训项目。为期10天的专业技术培训,由理论学习、分工种实操和技术考核三部分组成,授课老师既有来自国家地震局应力研究所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也有四川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级技工。
培训结束后,老竹通过考核获得了四级职业技术证书,并在这一年的秋天通过了县里的考核,正式成为村级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员。
“上了培训课,我才第一次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扎钢筋,也才知道以前我们的很多做法都太不规范了。”老竹说。
学有所成的老竹在全村可是帮了大忙。村民们纷纷找他当“技术指导”。
“地震了!”4月18日下午,一场减灾演练在芦溪村悄然进行。
村主任一声令下,十几位村民有序地迅速撤离出危险地段,相互之间不忘搀扶与提醒。村主任称,这种减防灾演练,已为村民熟知,“灾难到来时,全村人能迅速实现由自救到互救。”
而承载村民们演练的场所,是村里新建的社区减灾中心。
社区减灾中心是村民们常去的地方,占地722平米,由壹基金援建。“有灾的时候避灾,没灾的时候预防。”芦溪村的村主任董进彪说。
据了解,在芦山震后重建中,壹基金开启了农村工匠培训项目,累计在雅安开办了17期培训班,2,054名农村工匠参加了培训。同时,为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促成震区村民掌握自救技能,壹基金还在雅安支持建设12个社区减灾中心。“社区减灾中心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灾时能够承担应急指挥、避难和安置的作用,平时则是村民日常办公聚会、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董进彪说。
家园:“我们想要一个坚固的家,不怕地震”
一条数米宽的小溪从山脚下流过,淙淙流水中,一排排整齐的屋舍倒映水面,红色、白色,配合着草木的绿色镶嵌其间。
这里是雅安市宝兴县大溪乡烟溪村,地震来临时,村里绝大多数房子被震毁,而目前,地震带来的“伤痕”已看不见。
村里绝大多数房子是轻钢房。壹基金项目官员郭云哲说,钢结构抗震农房成本更低,更接近钢混结构建筑成本,在国内有足够的技术与厂商可供选择,而且采用农户自建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户的参与权。
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箭杆林三组,村主任黄永兴喜滋滋地将一块牌子贴到一家农户的门口,牌子上印着“壹家人钢架援建”,上面还有统一的编号。牌子旁边的对联引人注目,对联横批是“感激不尽”。村主任称,“这是受灾村民对帮助他的人或机构打心眼里的感激。”
“这房子,看起来比城里的房子还牢固。”黄永兴拍打着村民们钢结构的房子外墙说,“村民们都想要一个坚固的家,就不怕地震了。”
壹基金项目人员称,壹基金在雅安灾区援建了358套钢结构抗震农房,该经验也被应用在鲁甸地震的重建工作中。
生计: “如果创业成功了,我想照顾大山里的孤儿”
芦山震后三年,灾区人民从来没有放弃重建家园、开始新生活的念头。
陈宗强,雅安市宝兴县大溪乡烟溪村村民。2015年底,陈宗强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发起成立了种养合作社,以养殖土鸡、野鸡、家猪、牛、羊,种植茶叶、中药材为主业,现在已经有近30户农户、70人入社。
为了这个合作社,陈宗强下了“血本”。2015年,他从外地买来500只野鸡,在距离自家小楼几十米外的溪畔盖了一座养殖棚,开始摸索野鸡的养殖方法。野鸡的售价比土鸡高,当地虽然也有不少人知道这可能是个致富的门道,可陈宗强却是全村头一个真正做起来的人,他还打算把自己的种鸡全部用于合作社。
“现在的小陈和两年前简直像变了个人。”壹基金雅安重建办公室的项目官员喻东说。2014年年初,他曾在雅安碰到来给母亲买药的陈宗强:“那时他虽然也是笑着,但笑得特别苦涩,牙齿上粘着菜屑,整个人看起来特别没精神。”
“那时候房子还没建好,我带着老母亲、儿子借住在邻居的房子里,我母亲生了重病,哪有好心情哦!”陈宗强接过话头,回想起地震后那段最难的日子,他的表情看起来也很沉重。“后来,政府关心我们,壹基金也帮我们建轻钢房,我家的房子是2014年4月11日建成的,我终于带着一家人搬进了新房子,有了新家!”
有了家,人就安定了,也觉得有了奔头。此前一直在外打工的陈宗强说,目前家园安定了,他已不打算再外出打工,“我现在一心就想着怎么把合作社办好,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芦溪村村民竹金龙,此前多年在外地打工,地震之后,他“在外面打工时虽然能拿到5000-7000元的月薪,但总心神不定,经常想着家,于是干脆回家乡了。”目前,他打算以养长毛兔的方式致富,“我有养长毛兔的经验,我要养一万只长毛兔,如果真的创业成功了,我想成立一个公益机构,照顾那些大山里的孤儿。”
壹基金芦山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办公室主任魏明涛说,作为NGO中的一员,雅安三年之后,我们期望看到的景象是,灾后民众能够从一个坚固的家开始,重建自己的家园,重新追寻自己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