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随着这一传统节日的来临,泸州市纳溪区的街头巷尾、农家大院,偶尔还能看见,老妪端坐中间,妇孺围聚四边,手工制作饰品挂件,为过端午营造节日气氛。图中,在李家大院的天井内,为制作香猴狲,妇女儿童围在桌子前先将艾叶搓碎,菖蒲剪短,方便和其他中药一起研磨。
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的李家大院,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门前的台阶被风雨侵蚀,看不到原来的痕迹;大门上的两侧对联出自《兰亭序》,横批“腾蛟起凤”出自《滕王阁序》。
邻里听说开始制作香猴狲,陆续往院中赶来。
近20种中药材通过小钢磨研磨(以前用石磨磨粉)成粉末,装进能封闭的盒子或瓷罐。制作时,先用棉花蘸满中药粉末。
再将蘸满中药香料的棉花塞进经过初步缝制的布袋,制作香猴狲的圆头。
包裹棉花的丝布以红色布料居多,显得鲜艳喜庆,随后再捏紧、捏圆、造型、缝合。
“要捏紧哦,不然猴狲儿没得颈子得哈。”长辈指导晚辈缝制经过造型的香猴狲,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听得仔细。
往年都是长辈做给自己戴,今年要亲手为自己做一只香猴狲儿。李家大院内,小朋友跟着长辈学着制作香猴狲儿,面露微笑,眼神认真。
做好的香猴狲,挂在竹竿上,让晚辈或亲人挑选,然后用针线缝制在衣服的背上,避瘟除邪,驱蚊防虫。
小孩子对着香猴狲露出了探究的表情,传统的手工艺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想要将可爱的香猴狲纳入手中细细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