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草坝场,县乡将精心筹划
凉山德昌县巴洞镇有一个一年一次的农村集市“赶草坝场”,平时是个空旷的草坝,也没什么集会商贸活动,但一年有那么一天涌入几万人形成以农具买卖为主的集市,这在中国恐怕也难找几个地方。
距古镇约2公里外有一个建于明正德年间的“鱼洞寺”,寺旁罗汉松、云南松等林木茂密。有些树三四人合围都围不拢。还有成片金竹林和寺前那个不大不小的“海子”。这里风景十分清幽,寺内香火也旺盛。每年正月十五,进香游玩者众多,因之形成了“期市”,每年一次的“草坝场”也由此而得名。光绪六年,寺前建了座“字库塔”,据《德昌县志》记载,“鱼洞寺”旧时被列为邛都六景之一,以“鱼洞安禅”而名声在外。“草坝场”,这个民间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吸引了西昌、会理、攀枝花等地的客商,每年都如期前来赶场……
每年这个节日,数万汉族、彝族、傈僳族群众聚集在这里买卖物品,走亲访友,跳舞唱歌,甚至县城里的人也来凑热闹。每一年几乎都要把那儿的要道堵塞,场面确实非常壮观。本来是民间自发活动,但后来县里的单位利用这个活动进行各种政策宣传,公安部门和乡政府加强人群聚集地的管理,乡政府还多次在这个民俗中组织过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
“巴洞”3000年前便有人居住
巴洞原名“太平村”,始建于明末,因场南半里有“太平桥”得名,清初改为“把硐”,这名称据说均概于一无名氏所作四言诗:“巴山有洞,古名太平,狮子摇铃,把守硐门”。描述的是进巴洞之前要经过一个两山夹峙如门的地方,犹如巴洞的门户,东是麻树堡的山,西是溜沙坡的山,而旁有狮子山,如狮雄踞于外,人以“金狮把洞”相传。清末至民国,始称“巴洞”,这就是巴洞之名的由来。
巴洞镇位于该县中部偏西南,2015年末,辖区总人口991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80人,另有流动人口373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7784人,彝族1089人,傈僳族384人,其他少数民族106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2公里,海拔1460米。
2007年12月,30多名凉山州考古工作者和四川大学考古系的6名研究生组成的文物普查培训组在巴洞发现一处新石器遗址,这遗址便在镇下方几百米的田地里,专家刘弘介绍:“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以前一直认为德昌新石器文化是空白点,现在在德昌县境内的安宁河支流的茨达河流域发现的三处遗址年代是新石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刚好代表安宁河流域3000年前至2000年前的整整1000年的文化,是安宁河流域早期文化的重要资料。”巴洞镇场背后有一座大石墓,民间称的月鲁坟。专家称这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邛人所留。
据载,清代中期至民间初年,巴洞场比较繁荣,场内众多的商铺,有6家有一定影响力的旅食店,说明当时巴洞的流动人口多;另外还有绸缎、布料、山货、药材、缫丝、火炮、红纸坊、染房、面馆、铁匠等17家店铺。巴洞场后有槽房几十家,巴洞的造纸业也极为发达。每逢场期,行商、摊贩云集,大批土特产品外运。待到虫会、蜡会期间,市场更加的热闹。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二十三日,场内失火,烧毁铺户126家,烧死4人,后来的连年的火灾,许多精美无比的建筑随之被毁,加上兵荒马乱加上匪患严重,巴洞由此走入了低谷。
走入古镇,你会看见镇上有一条老街悠长,木板房还多,还有几处有风火墙,人们能依稀看见古镇旧貌。如果遇上逢双的集日,你会看见熙熙攘攘的赶集人,买卖声不绝于耳。现在巴洞镇商贸又发展起来,主要以餐饮、零售、旅游等为主,2015年全镇共有200余家商铺,主要集中在古镇上。巴洞货物流通便利、快捷,每逢农历双号赶集,交易额都上万元。每年草坝场赶集交易额数十万元。
巴洞中学为原禹王宫旧址,原禹王宫建筑非常高大,共有三层,至今学校仍有一明代捐资修庙的碑记述当年修建盛况。现在老庙已毁,唯有一对石狮子被贴上了“文物保护单位”,把守着巴洞中学门口。这么大的文物石狮子在凉山境内难得一见,狮子伴着一代又一代巴洞学子的读书声,默默无语,见证世事巨变。
古庙天井 容纳数千人看电影
别以为德昌县仅县城有钟鼓楼,其实巴洞也有一座,只是早已损毁。巴洞原来在街上还有一座魁楼,有的老人曾见过,他们说:“大小与县城的钟鼓差不多,但更好看。”
小小的巴洞最多的古建筑是庙宇,巴洞原来有六座庙宇:禹王宫、南华宫、川主庙、万寿宫、文昌宫、火神庙。现在这些庙几乎消失,就巴洞两公里外的草坝场还有一座残损的鱼洞寺。
上世纪七十年代,巴洞有一个很革命的名字,叫“红旗公社”。公社革委办公在一座庙子里,那里有一个天井,天井面积有篮球场大,西南是一面白墙,电影的屏幕便挂在那里,每当公社要放电影时,一个公社的大多数人都会跑来看,街上的孩子们会早早地端着凳子去占位子,天还没黑就在那里兴奋。而背面是一个大戏台,木柱子直径估计近一米。戏台上经常演戏,演出时,密密匝匝的人头在台下攒动。这座庙子是川主庙,庙是两层,站在天井里可看,周围的楼上也爬满了人。想想,真是气势宏大无比。后来,这庙子据说因有人用火不慎被焚毁。
萝卜籽花 让古镇氤氲在花海
如今是腊月,如果再过一段时间春到巴洞,巴洞古镇便会融在白茫茫的萝卜籽花海中。走在田间,闻着花香,人也仿佛醉了。蜜蜂在花间飞舞,小生灵带给人们别样生气。走入古镇,镇里燕子吱吱喳喳的叫个不停,站在电线上仿佛说:“不吃你的油不吃你的盐,借你房子坐三年”,一不注意,燕子还会从你身边掠过。
巴洞是个宜农之地,许多民间传说也描述巴洞物产丰富。传说翼王石达开离开天王洪秀全后,领兵从云南到四川省路过巴洞,军师钱江随后领兵从会东来到巴洞驻扎下来。巴洞素有桃园的美称,钱江看见巴洞有很多良田美池,桑竹桃林,还有古庙鱼洞寺的钟声,觉得真像个桃园地。他又爱跟百姓打听风土人情,心里喜欢上这个地方了。有一天,钱江在巴洞瑶池宫春楼上吟诗规划巴洞美景。后来他离开巴洞不久,军队与清军一场恶战后溃败,他便隐姓埋名逃回了德昌,在离巴洞不远的六所乡严贡爷家当了长工。这个传说,也把巴洞之美表现出来了。
在当地,以前干部下乡,都要拿根竹竿,主要是起丈量烤烟棵距和行距的作用,兼打狗棍、拐杖之用,可见当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力度。巴洞有今天也与几代干部们的努力分不开。
旅游指南:巴洞古镇距县城12公里,每天从早到晚大小公共汽车非常多。正月十五要赶的草坝场距镇2公里,也在公路边。自驾车到古镇也非常方便,不过因为柏油路年久失修,路上坑较多,但轿车也能进入。巴洞街上食宿店较多,吃也很方便;住与县城相比有较大差距,可返城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