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道路条件不断改善,公共交通得到了长足发展。 摄影:陈先敏
成都曾经的交通工具——鸡公车——除轮沿包铁圈外,其余车架、轮、轴等均为硬木制造,“行时震动甚剧”,因其铁圈易碾烂街面,遭到反对。 摄影:李煊
人力三轮车曾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奔跑了半个多世纪。 摄影:张光宇
上世纪50年代成都街头上的电车。 摄影:李煊
滚滚车轮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摄影:张光宇
在全长28.3公里的成都二环快速路上,公交车拥有独立的专用通道。 摄影:陈先敏
成都已历史性地步入了地铁时代。 摄影:马骏聪
成灌快铁标志着连接城乡、贯穿全域的市域交通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 摄影:苏碧群
成灌快铁“和谐号”动车组。 摄影:苏碧群
城市越来越大,生活半径也越来越长,我们逐渐从步行到以车代步。代步工具由自行车、摩托车到私家轿车,公共交通工具也从曾经的轿子、马车、独轮车及黄包车到如今的出租车、一般公交车与BRT(大运量快速公交)、地铁、快铁共同加速我们的城市生活。滚滚车轮的变迁,演绎着城市的变迁,也勾勒出生活变化的新轨迹,就让我们在成都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的影像中,寻觅车轮的踪迹,回望城市远去的背影,展望不断前行的足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交通已成为解决城市居民出行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一座现代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标志。通过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可以一窥成都这座西部城市的巨大变化。
近现代的人力、半人力交通工具
在公共汽车出现以前,成都居民出行除依靠步行外,能够利用的交通工具有轿子、马车、独轮车及黄包车等。轿子,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直到民国前期成都仍有客轿在运营。与轿子同时存在的还有鸡公车(即单轮手推车)和马车。
后来,人力车逐渐取代了轿子、鸡公车和马车,成为成都风行一时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也叫黄包车,是外国传入的一种双轮橡胶气胎的载人车辆,以人拉为动力。人力车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代轿子,占据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是因为它是一种半机械化的交通工具,相比轿子速度更快,更加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无论是在运载能力上,还是行驶速度上,人力车远远不能与公共汽车相比。
公共汽车业的曲折发展
上世纪20年代末期,汽车运输业日渐兴起。1926年元月,何嘉谟创办的华达公司的公共汽车正式亮相营业。这批公共汽车车厢为木制,两侧配上几格玻璃窗,颇像会走路的洋房子。它们一出现,立时远近轰动,人们争相乘车环城而游,将传统的滑竿、马车、黄包车等比了下去。于是,人力车行联合起来反对公共汽车的运营,再加上一批社会名流的反对,华达汽车公司所经营的城市公共汽车交通在维持了两三个月后,不得不草草收场。
到抗战期间的1942年底,才又有一家由官商合办的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在成都成立,公司购进12辆木炭车,重新开通公交线路。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城市公共汽车的发展迎来了春天。1951年,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筹备处成立。1952年7月,市公共汽车公司正式营业,投入汽车16辆,开行了三条线路,这三条线路合计长18.9公里。1957年末,公共汽车增加到73辆,线路增加到9条,全长62.8公里。
1952年是成都城市公共交通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公共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主体地位牢固地确立起来。
奔跑了半个世纪的人力三轮车
人力车的废止最终是在解放初期完成的。1956年,成都市政府公用事业管理局专门从上海购进第一批“飞龙”牌人力三轮车,并在以后又陆续购进和制造三轮车来实现对人力车的取代。到1958年以后,人力车在成都就基本绝迹了。
人力三轮车分为前后部分,前部有一个可以转向的车轮、车把、车铃、车脚蹬子和车座,用链条带动后部的两个车轮转动。三轮车厢体为木制半圆形,可以并排乘坐两个人。由于人力三轮车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的特点,穿街驰巷,因此在成都跑了50多年。但因体积较大占用道路面积较多,运载量小、速度慢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再加之其设施简陋,舒适性和安全性较差,成都市于2008年5月1日开始,不再使用人力三轮车作为客运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从此退出了成都的历史舞台,而此时出租汽车和公交车已占据了城市客运的主导地位,再加上地铁、快铁,人们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更多了。
从“贵族”到“平民”的出租车
出租车,这一如今在成都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从最初的“零星散打”到初具规模、形成一个行业,也是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初期成都出租车为公爵尼桑、波罗乃兹、拉达等贵族车型,坐出租自然属于“贵族消费”。1984年12月,四川地区第一家合资公司“中日出租汽车公司”成立,日方以400辆白色马自达929连同原装计价器一起出资入股,以起步价12.6元、每公里0.7元的明码实价,开成都出租车打表收费之先河。1992年,夏利、奥拓、富康、桑塔纳等中低档次的出租车纷纷出现在市场。随即,奥拓和夏利以低廉的价格取胜,称雄成都出租车市场,方才宣告出租车“平民消费”时代的到来。随后,成都的出租车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今,成都街头奔跑着一辆辆绿色的,车身上有着极具成都特色的太阳神鸟或大熊猫标志,车型为捷达、爱丽舍、速腾等的出租车,有的车顶上还安装有LED显示屏顶灯。
公交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成都的道路条件不断改善,公共交通得到了长足发展,普通车、电车、双层车、双节车、空调车等各种车型在不同的阶段满足着人们的出行要求。如今,奔跑在成都市区的是大批量低入口、高配置、大容量、电子化新型环保公交车,公交出行舒适度大幅提高。“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发展公交,就是发展民生。”成都全市几乎所有主干道都开通了覆盖白天13个小时、长达近40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2013年5月底,随着成都二环路改造完工通车,依托二环高架路而开行的我省首条快速公交线路也开通运行,该线路配备了18米大容量低地板自动波CNG铰接车,双开门设计,左侧前、后门宽度均为1.5米,大于现有公交车1.2米车门宽度,方便乘客快速上下车,可容纳200名乘客。在全长28.3公里的二环快速路上,公交车拥有独立的专用通道,没有红绿灯、没有其他汽车影响行驶速度,一路畅通,从而实现快速准点。常规公交线路仍以底层道路为运营路网,不进入快速公交专用道运行。这就形成了“上层快速公交+底层常规公交”的公交专用道网络。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为了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成都还大力发展轨道交通。2010年9月27日,中国西部城市开通的首条地铁线——成都地铁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从这一天起,成都历史性步入地铁时代。两年后,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通试运营。
而今年成都地铁从开工量到建设量均创造出新纪录。呼啸的地铁从地下钻出,从地面“飞升”至十几米高的高架桥,转瞬间就停靠在像“空中车站”一样的高架车站——7月5日,成都地铁2号线东延线开始进行空载试运行。截至目前,成都正在进行建设的地铁项目有7个,包括1号线南延线工程首期工程、2号线东延线工程、3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二期工程、7号线工程、10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总长约125公里,车站总数91个。根据计划,今年还将开工1号线三期工程,争取开工3号线二期和三期工程、5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开工总里程预计为89.7公里、车站67座。到今年年底,预计在建地铁项目的总里程有望超过200公里(不包括已建成开通的2号线东延线),在建车站达到153座,创下历史纪录。
集中建设的效果是,到2016年,随着3号线一期工程和4号线一期工程的相继贯通,成都“双十字”形的地铁骨干网将形成,市民出行将更加方便。
2010年5月12日9∶07,随着最高运行时速可达220公里、于田园间穿梭的成灌快铁“和谐号”动车组D6139次列车缓缓驶离成都火车北站5号站台,连接成都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市)县的第一条轨道客运快速通道、同时也是国内建成的首条市域铁路正式宣告通车运营。
如今,成都已经形成了常规公交、BRT、地铁、快铁等多层次立体的公交系统,还有出租车、私家车等出行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展现出成都首位城市、宜居城市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