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鲜明提出“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谋划推动“十三五”发展和我省经济工作的主线。在全国首批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5个专项方案,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和“提质量、创品牌和培育新动能”的重点任务。省政府将各项重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同步建立了分管省领导主持的季度协调会议制度和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的部门会商制度,及时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州)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意见并明确责任分工。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统揽,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为“主战场”,以强化创新驱动为“主引擎”,以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通过调优存量,扩大增量,进一步提升我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一、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进一步调优存量。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统筹推进化解产能和结构调整,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无效供给市场出清;二是坚持分类调控、因地制宜和因城施策,化解三四线城市商品住房和全省商业用房库存,抓好热点城市控房价、防风险,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三是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发展股权融资、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力争到2020年全省直接融资在融资中的占比超过35%,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低;四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能源和流通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能和物流成本,力争到2020年企业综合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处于西部先进水平;五是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和贫困县全部摘帽,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000公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全省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以上,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二是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做大做强增量。一是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深入实施质量对标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弘扬工匠精神,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省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保持在全国前10,基本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二是加强“四川造”品牌培育,提高“川字号”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0年,培育四川制造品牌企业100家以上、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20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三是扎实推进创新创造,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攻坚战,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夯实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创新人才“三个支撑”。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20%,高端成长型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7%,科技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四川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3月中旬,王东明书记在攀西调研时指出,四川要把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这是新一届省委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的努力方向。
未来五年,全省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一条主线”,坚持“两个导向”,突出“三大重点”,着眼“四大调整”,激活“五大动力”,狠抓“六个落实”,推进“十大行动”,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一、围绕一条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嘴里吃的食物、鼻孔呼吸的空气、眼里看到的美景、生活中的农业文创等,都来源于农业。农业是经济生产和自然再生产天人合一的产业,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最安全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不稳、天下难安,老乡不富、小康难全,只有农业稳,全国局势才稳,只有农民富,全国人民才富。农业是多功能产业,不仅是农畜产品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农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流通销售、信息服务等。
我们为什么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呢?第一轮农业农村改革是解决不够吃、吃不饱的问题。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产品相对过剩、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具体讲:
一是农产品需求格局发生变化,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一方面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和高端、个性化、差异化农产品短缺,另一方面普通“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供给结构越来越不适应消费者需求。
二是资源环境状况发生变化,必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过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难以为继。
三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必须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动能。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明显减弱,必须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四是农业外部竞争形势发生变化,必须加快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年农产品价格下行,农业面临的外部竞争日趋激烈。我省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人工、土地成本上涨较快,农民收入增速放缓。
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农产品供给侧入手,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主线,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二、坚持两个导向:市场需求 供给质量
一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过去,农业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农产品短缺;现在,已经到了追求消费质量的转型期,人们对农产品、食品的需求更加精致、更加多样了。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二是坚持供给质量导向。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农产品,既是满足人民的新渴望、新期待,又是全面小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基本条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坚持质量兴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突出三大重点:建基地 创品牌 搞加工
一产业建基地,二产业搞加工,三产业创品牌。这三个重点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是大力建基地。坚持以建设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为抓手,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开展“一市(县)一特产”和“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实施“稳猪禽、兴牛羊”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到2022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是大力创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创新品牌宣传营销,新增一批新品牌,提升一批老品牌,弘扬一批特色品牌。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大力提升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实施川菜走出去四川美食全球行活动,不断扩大“四川造”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成立品牌促进会,推进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建立农产品品牌评价体系、省级品牌目录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品牌认证、证后监管和商标管理等。
三是大力搞加工。加快发展原产地初加工,围绕粮油、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展商品化处理,让农民在加工产业链条初端获得直接收益。加快发展精深加工,稳定名优白酒、肉食品、粮油、纺织服装等千亿产业发展增势,增强精致茶、泡菜和川菜复合调味品、新型果蔬饮料等特色行业发展后劲。实施加工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分产业筛选排名前5位的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成为十亿、百亿和千亿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特别是小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到2022年,努力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比2016年翻一番,建成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四、着眼四大调整:产品结构 产业结构 经营结构 服务方式
一是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体系。立足五大经济区发展定位,突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重点抓好五大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做大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川猪、川烟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挖掘一批功能性食品。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为载体,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产业融合示范区和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创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文化创意农业,打造一批示范县(区)、特色小镇、四好幸福美丽新村和田园综合体。
三是调整经营结构,优化经营体系。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落实“三权分置”改革,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形成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同时,研究完善针对小农生产的扶持政策,促进规模经营与小农户、贫困户经营相结合,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四是调整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搭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供销社要在完善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当好带头羊。
五、培育五大动力:坚持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 激活人 地 钱 市场 主体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必须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活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培育“三类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初中高、省市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围绕构建农户经济安全网和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收入生活、农民社会福利有保障 “一网三保”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培育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深化实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科技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与经营。培育返乡农民工。加大涉农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完善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有序扩大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资金支持规模。
二是盘活“三块地”。盘活承包地。推广股份合作、经营权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发展稳定农户承包权、经营权股份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股权制。盘活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探索村集体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对直接用于或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工的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农村新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用地指标,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
三是用好“三块钱”。用好财政的钱。总结推广财政资金“五补五改”模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管好用好县级教育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用好金融的钱。强化各级金融机构支农责任和义务,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畅通农村金融服务“主动脉”,丰富完善金融服务“毛细血管”。用好社会的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模式,鼓励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村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
四是激活市场。对内实行“价补分离”,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机制。对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办好农博会、川台农业合作论坛、蔬博会等展会和交流合作活动,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有序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境外农业投资支持政策。
五是激活主体。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健全家庭农(林)场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家庭农(林)场名录。激活供销社这个特殊主体,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实施基层示范社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探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试点。
六、狠抓六个落实:十大行动抓手 组织领导 项目对接 推进机制 督促检查 总结推广
一是落实十大行动抓手。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实施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川字号品牌创建、农业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山水田林保护发展、民族地区产业脱贫等十大行动方案,这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三农工作上的具体抓手,必须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加快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县市、乡镇党委继续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各部门自觉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在工作部署、财政投入、干部配备等方面加强倾斜和重点支持。
三是搞好项目对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项目十分广泛,各地各部门要筛选项目、明确项目,落实到县,落实到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对已实施的项目要按照新要求加以完善,计划实施的项目要细化工作方案。
四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和牵头抓总、部门分工负责、各方参与的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一级一级抓落实。责任部门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汇聚形成推进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是强化督促检查。采取现场核查、实地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和督查结果通报。对推进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决策执行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责成认真整改。
六是注重总结推广。鼓励支持基层和群众大胆创造、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鲜活实践经验和做法,宣传各地的先进典型。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的过程,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必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以十大行动为抓手,建好“四区四基地”,努力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增加快的农业强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