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开馆
四川省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始建于1912年,迄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川图人的不懈努力,这座知识的殿堂、川人的精神家园,历经百年风雨,世纪沧桑,将以全新的服务设施和精神风貌展现于读者面前。
200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四川省图书馆新馆,2010年11月正式动工,新馆地址位于成都市天府广场西北角,占地面积17亩,设地上8层地下2层,地上建筑总高度38.5米,总建筑面积51915.41㎡,其中45000㎡为读者服务区域,政府总投资4.9亿元,是四川省“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民生工程。外观似汉代书阙,两阙之间的台阶式中庭象征“知识的阶梯”。2015年12月26日中午12:00正式对读者开放。
新馆从负一楼至八楼设置了古籍阅览区、培训教室、活动室、多媒体厅、青少年阅览室、24小时自助阅览室、展厅、视障阅览区、幼儿阅览区、活动展厅、学术报告厅、外借室、自修室、报刊阅览区、地方文献阅览室、工具书及参考咨询阅览区、中文图书馆阅览区、保存本图书阅览区、外文台港澳阅览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民国文献阅览区、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中心及读者沙龙等各类型阅览室31间,阅览座席数3000余个,可同时容纳6000读者在馆阅读。全馆藏书量可达750万册。
与旧馆相比,新馆在设施建设、数字化建设、发展理念和服务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和改变。
设施建设方面,新馆阅览室从原来的10个增加到31个,多功能室从原来的1个增加到13个(包括多媒体厅、展厅、报告厅、影视放映室、培训教室、自修室等)。新馆还增设了幼儿、青少年、残障人士阅览室,配备了专用设备,满足社会特殊读者的文化需求;开辟专家研究室、读者沙龙空间,使四川省图书馆不仅成为获取文献信息的场所,也是文化教育、文化交流、创新研究的重要平台。
数字化建设方面,按照“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目标,采用最前沿IT技术,将图书馆传统业务与数字化建设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平均网络带宽,储存容量、.服务器速度、服务功能都脱胎换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使用万兆多模光纤铺设,实现万兆光纤网络主干、千兆到桌面的高速联接;建立覆盖全馆的无线WIFI接入,实现馆内虚拟导读、无线漫游等功能;在流通书籍中嵌入RFID芯片,采用无线射频技术智能化管理图书,实现图书采访、理架、借阅流通全自动化;设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不关门的全天候服务;开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实现读者海量数字资源查询利用、高品质影音欣赏、新媒体互动体验等功能,下一步将增加3D打印、创客空间、自拍影像、微电影等现代数字互动体验空间;研发定制网络借阅管理系统,结合现代物联网络,逐步实现送书上门的居家借阅、网络借阅等全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利用手持电子终端、手机、数字电视、3D虚拟现实等远程服务手段,为读者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虚拟服务。本馆数据中心将面向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提供云主机、云储存、云分发等云服务,逐步实现全域四川一卡通、通借通还、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目标。
我们将依托新馆,在做好基本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继续做好讲座、展览、送书下乡等惠民活动;继续打造巴蜀讲坛、汉藏文化交流等文化品牌,建设好书香四川。
发展理念方面,新馆 以“创一流为目标,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杠杆,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为建馆原则,以“人文立馆、标准治馆、科技强馆、品牌亮馆、创新活馆、人才兴馆”为建馆思想,通过“基本服务优质化,专题服务品牌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方式多元化、业务管理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的建馆措施,将四川省图书馆建设成为具备一流的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书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队伍的全省文献信息中心、古籍保护中心、图情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心、培训与辅导中心、指导与协调中心和公共文化数字化中心。
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也为了让热心公益的读者能够参与到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中来,四川省图书馆面向社会公开长期招募文化志愿者。截止目前,已经招募社会各界志愿者约400人,前期有部分志愿者已参与到新馆搬迁和书籍排序整架工作,待新馆正式运行后,通过统筹安排,志愿者将协助参与到新馆讲座、展览、导读等各类读者服务活动,并逐步建立一批常态化的四川省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团队。
特别需要说明两点:一是从2015年12月26日至2016年4月23日为新馆试运行阶段,服务时间为9:00至17:00,2016年4月23日起,服务时间为9:00至20:30;二是新馆将实行每周星期一闭馆,用于进行内务整理、业务学习及设施设备检修;三是因古籍阅览区、民国文献阅览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青少年阅览室、幼儿阅览区、视障阅览区和24小时自助服务区尚在建设完善中,暂缓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