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是山水名胜之地。嘉陵江流经全市三区三县一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开出了果州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顺庆北湖、西山,高坪金城山、凌云山,阆中锦屏山,营山太蓬山,仪陇离堆,南部大佛等景观犹如一幅幅七彩天然画卷,处处绮丽,步步有景。
嘉陵江进入四川后,奔腾的脚步逐渐慢下来,河道变得宽阔,水流平缓,两岸风光秀美,土地肥沃,是人类逐水而居的最佳栖息地。千里嘉陵江将它最美丽的身段留在了南充,成就了“嘉陵第一江山”、“嘉陵第一桑梓”、“嘉陵第一曲流”等壮丽景观。
“百牛渡江” 是蓬安嘉陵江上最奇特的生态景观。每天清晨,两岸的水牛成群结队涌向岸边,游向太阳岛和月亮岛。一百多只牛头在江中若隐若现,时而一字长蛇阵,时而成扇形散开,队形几经变化,两分多钟便游过了二十多米宽的江面。牛群在岛上吃草撒欢,好不惬意。
周子古镇位于蓬安县周口镇,古镇兴于唐宋年间,因宋代学者、《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曾路过此地,并驻足讲学、著书,后人因此称为“周子镇”。这里的古民居院落群保持着明、清以来的原生状态,静静地铺陈在嘉陵江边。 摄影:李天社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中城南天下稀。” 1200 多年前,“诗圣”杜甫在阆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阆水歌》,一江一山一城,在这里千年相拥,演绎出“嘉陵第一江山”的传奇。
北湖公园位于南充市城区中心,如一片巨大的绿肺,为人们提供着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滋养,“具天府园林之美,兼江南水乡之秀”。
构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阆中市境内,构溪河流速上急下缓,在河道转弯处,水流平缓,形成宽阔的自然湖泊,荡舟其中,两岸青山绿树、田园农舍,有“世外桃源”之感。 摄影:李永平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
南充是山水名胜之地。嘉陵江流经全市三区三县一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开出了果州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顺庆北湖、西山,高坪金城山、凌云山,阆中锦屏山,营山太蓬山,仪陇离堆,南部大佛等景观犹如一幅幅七彩天然画卷,处处绮丽,步步有景。
嘉陵江是南充的母亲河。嘉陵江全长 1153 公里,其中南充境内就有 298 公里,占流域的四分之一。嘉陵江流经南充这一段,两岸地势平缓,土地肥沃,适宜人类居住,从古至今,嘉陵江南充段人口最稠密、文化最兴盛,孕育了三国文化、丝绸文化、将帅文化、古城文化、民俗文化等众多精品文化。
秀美的风光与灿烂的文化交相辉映,写就了千里嘉陵江一段不朽的传奇。
嘉陵第一桑梓
蓬安是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里。嘉陵江蓬安段被誉为“嘉陵江最典型、最具代表性、 最有诗情画意的江段”。在这 89 公里中,江面时而宽阔,时而曲折,形成了典型的曲流、浅丘、湿地等奇特地貌,保存了最完好、最原生态的江上田园风光。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拥有 7000 余亩天然湿地,江心绿洲太阳岛、月亮岛上,绿草茵茵,牛鸟和鸣,恰似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天下第一奇观——百牛渡江,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嘉陵第一曲流
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全流域共有 150 多处曲流,这些大大小小的曲流共同构成了嘉陵江独特的自然奇观。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流”的嘉陵江第一曲流位于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嘉陵江流经青居镇时,在镇东的上码头折向西,再往南,再北上,环绕 20 平方公里的牛肚坝后,又回到镇西下码头,形成 359 度的 Ω 字形曲流。当地人常说,从青居上码头到下码头,“直线距离一袋烟,沿着河道走一天”。相传旧时纤夫拉船,早上从下码头出发,傍晚投宿上码头,依然住进头晚的客栈,这就是有名的“倒流35里”。
周子古镇位于蓬安县周口镇,古镇兴于唐宋年间,因宋代学者、《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曾路过此地,并驻足讲学、著书,后人因此称为“周子镇”。古镇以上河街、下河街、盐店街 ( 又称红军街 )、顺河街四条古街为主,这里的古民居院落群保持着明、清以来的原生状态,静静地铺陈在嘉陵江边。站在古镇旁边的龙角山上俯瞰,古镇、古院、古树、嘉陵江水、嘉陵漫滩(东门河坝)以及绵延不断的翠绿群山尽收眼底, 令人情思悠悠。
嘉陵第一江山
阆中是嘉陵江畔最璀璨的明珠。“阆中胜事可肠断,阆中城南天下稀”。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在阆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阆水歌》,一江一山一城,在这里千年相拥,演绎出“嘉陵第一江山”的传奇。锦屏山风景区位于阆中市古城南郊嘉陵江畔,山势独特险峻,花木似锦,山峰连列如屏,世称锦屏。经千余年装点润饰,锦屏更加绚丽多姿,素有“阆苑仙境”和“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
嘉陵江上的颗颗珍珠
嘉陵江如一条长链,串起了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在南充市城区中心,北湖公园如一片巨大的绿肺,为人们提供着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滋养;在西郊,林木葱郁的西山风景区演绎着蜀汉文化的传奇;在高坪区,“天下风水第一山”凌云山风景秀美,人文荟萃;在嘉陵区,中国白鹭第一乡太和乡白鹭纷飞、翩翩起舞;在南部,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升钟水库碧波荡漾,山峦叠翠,是钓鱼爱好者的天堂;在阆中,百里构溪河湿地渔歌唱晚,绿意醉人……
千里画廊,美不胜收。南充,嘉陵江最美的记忆。
详细内容请阅读《四川画报》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