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渡渡口纪念碑。 摄影:周乐天
太平古镇上的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 摄影:周乐天
依山而建的二郎古镇。 摄影:黄红
双沙镇花海中的红军桥。 摄影:康宁
黄荆老林里的红军树。 摄影:周乐天
赤水河,一条英雄河,成就了古蔺的红色传奇。
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蜀南黔北,进行了闻名中外的四渡赤水战役。红军四渡赤水总计72天,在古蔺转战54天,取得了镇龙山奔袭战和二郎滩背水战两次关键战役的胜利。红军的足迹踏遍古蔺的山山水水,全县先后有80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红军,为取得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太平古镇位于赤水河和古蔺河汇合处,原名落红口,为平安过河,改名太平渡。1935年2月18日,红军左纵队1军团2师进抵太平渡,控制了渡口和河面船只,工兵部队立即在老鹰石和相距5里的九溪口架设浮桥,中央纵队、红军团、红5军团、红9军团等部队由太平渡口、九溪口第二次渡过赤水河。1935年3月21日、22日,中央军委、中央直属纵队、红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等主力部队从太平渡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太平古镇依山傍水,很早以来就是川黔商旅聚散之地,素有“小山城”之称,是四川省八大名镇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走进太平镇长征街,看着古朴的房子,仿佛置身于79年前。一间间老屋,就是一间间“红军军团部驻地”、“红军炊事房”、“分果实会场”、“临时医院”、“临时银行兑换处”;这头有朱德、周恩来住过的“总司令部”,那头又有王稼祥、张闻天住过的“总政治部”……短短500余米的主街,却完好保留着87处红军四渡赤水时停留过的旧址、遗迹。
步梯两边是毛泽东题的两首诗词,左手边的是《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短短的56个字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苦难描写的淋漓尽致。右边的是《忆秦娥·娄山关》,也叫做西风烈,是当时毛泽东打完娄山关战役之后,心情非常好,登上娄山关所写的。
太平镇政府旁边坐落着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原名为太平渡长征纪念馆,1975年扩建,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陈列馆,馆名由原本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2011年6月经四川文物管理局批准,更名为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馆内保存有红军武器、红军生活用品、印章、医书、马灯、标语、绝密号谱、宣传缎画、浮桥门板等300多件革命遗物,展示着当年金戈铁马的历史。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
近年来,古蔺县建成“毛泽东四渡赤水纪念馆”、“战地黄花馆”、“中央红军机要室”等“三馆”,让太平古镇的红色内涵更加丰富。
来到太平渡渡口,渡口边耸立着建于1977年的太平渡渡口纪念碑,碑高12.26米,表示毛泽东诞辰日;碑座3.5米,表示1935年;顶端三面红军军旗表示红军三次转战古蔺。
如今在二郎滩渡口的巨石上刻有着红色的“二郎滩渡口”几个大字,让人们铭记着1935年这里曾是红军四渡赤水时第二、四两次渡赤水的主要渡口。
二郎古镇街道从二郎滩往上依山而建,建有德谦裕、德华隆、德祥盛、德祥裕、天益号、丰盛号六大盐号,川黔数十县的食盐均由此发运。当年,红军在此开仓分盐赈济百姓,进行了著名的二郎滩背水战,二郎人民也用郎酒慰劳红军、医治伤员。直到现在,二郎滩附近还流传着“郎泉之酒香兮可以做我药”的红色佳话。红军四渡赤水留下的红色文化,又为这美丽的小镇抹上了一层永不褪色的“中国红”。
每到春天,双沙坝子里万亩油菜花绽放,那金灿灿的黄色令人目眩。而双沙不只有金色印象,还有一段难忘的红色回忆。1935年2月15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来到了当时还叫白沙的场镇,并在这里部署二渡赤水。今日很难想象到,在历经川黔边界的高山急水间艰苦鏖战后,红军战士进入这个富庶的小平原的时候是怎样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宁静盆地给红军统帅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养生息、谋划准备的地方。
白沙河上有座建于清代的石拱桥,被当地人称为为红军桥,见证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人率领直属纵队转战双沙。崔家祠堂红军司令部驻地旧址、鱼塘湾毛泽东旧居保留至今,两座典型的民居也见证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的诞生,红军向川北发展、和四方面军汇合的战略在此画上了一个句号。从此,四渡赤水最精彩的几笔开始书写。
在古蔺的黄荆原始森林里,还有一些被称为“红军树”的高大树木,因为它们也曾见证了79年前的烽火岁月。1935年1月29日,红1、9军团从元厚渡过赤水河后,翻越桃花山,经店子坝、进入黄荆原始森林。红军战士不畏天寒地冻,在大树下宿营,埋锅造饭,生火取暖;红军宣传队在大树下表演文艺节目,鼓舞士气;红军在树上钉行军路标,指引部队前进。后来,当地老百姓亲切地把这些树叫“红军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