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居。 摄影:马福
邓小平故里园内的德政坊。 摄影:玫影
1952年7月,邓小平、贺龙、李井泉在成渝铁路通车典礼上。 摄影:李煊
1965年11月,邓小平在成都听取攀钢规划情况汇报。 摄影:李煊
1980年7月,邓小平在峨眉山。 摄影:李煊
1986年2月,邓小平参观望江楼公园。 摄影:唐正益
1982年9月,邓小平陪金日成参观四川农村沼气。 摄影:唐正益
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四川人民也要自豪地对他老人家说:您是四川人民的骄傲,四川人民永远爱戴您。
生于广安,走向全国
1904年8月22日(农历7月12日),邓小平出生于四川广安协兴乡牌坊村。邓小平常常在邓家老院子附近的水塘里戏水、游泳,度过了幸福快乐的童年。1915年到1918年,邓小平在广安高等小学堂读高小。1918年,邓小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读书。
邓小平在故乡广安走过了15个春秋。他16岁离开故土,在赴法勤工俭学的斗争实践中,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他是从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解放并主政大西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邓小平参加开国大典后,与刘伯承一起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踏上解放大西南的征途。很快,重庆、自贡陆续解放。1949年12月27日,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成都市。12月30日,解放军在成都举行入城式,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解放大西南之后,邓小平主持西南地区的党政军工作,担负起建设大西南的重任。
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期间,主持修建了成渝铁路。1950年6月,邓小平在成渝铁路开工典礼的致辞中说:“我们进军西南时,就下决心要把西南建设好,并从建设人民的交通事业开始做起。”经过军民两年时间的日夜紧张施工,成渝铁路于1952年7月1日正式通车,实现了四川人民数十年的愿望。邓小平高兴得在通车典礼上当场挥毫题词。
邓小平历来关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他在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的时候,曾说过要让群众打“肉牙祭”,也要让群众打“文化牙祭”,提出要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他亲自决定兴建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并题写宫名,督促市委机关搬出枇杷山花园别墅,辟建为枇杷山公园。
多次调研,心系家乡
1952年7月,邓小平离开西南局,调中央工作。1956年9月,在党的八届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这以后,他多次回到四川视察工作,实地调研。他关心四川的每一件事情,关心改革开放,关心农业生产的发展,关心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关心文物古迹的保护,关心水利建设,甚至关心村民喂了多少猪,煮饭烧什么。
1958年2月,成都会议召开之前,邓小平先期来到四川考察。2日上午,他专程前往隆昌,视察圣灯山气田。隆昌气矿的开发,当时在全国是独此一家,气矿生产的“圣灯牌”碳黑,世界闻名。邓小平听了汇报,又实地参观,对我国能有这样的新兴工业生产感到非常高兴,鼓励全矿职工树立雄心壮志,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吃午饭时,他提出想到一个高级社去看看。吃完饭,便离开气矿,到新生高级农业生合作社,同干部社员座谈,从种了多少地,开了多少沟,挖了多少堰塘,水稻、红苕亩产多少斤,到社员一年能分多少粮,喂了多少猪,煮饭烧什么,泡菜坛子多少钱一个,还有四川的窑罐、泸州的曲酒、隆昌的夏布等等,一一详细了解,并且一再叮嘱“要下功夫搞好绿化”,反复强调“植树造林可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
邓小平在隆昌视察气矿之后到了成都,听取了四川省石油局负责人的汇报。他对四川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寄予很大的希望,明确指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要从战略方面考虑,四川这么大个省,国家要建设,没有石油怎么行呢?要选择突破方向,尽快打出石油和天然气来!”
1964年9月16日,3215钻井队在威远县曹家坝钻获第一口工业性天然气井,首次在四川发现了震旦系气藏。一直关注着四川天然气开发的邓小平,于第二年11月又来视察威远气矿,他高兴地宣布:“中央同意你们关于威远气田的建设方案,你们可以据此进行施工设计。”他强调指出:“要搞好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多产些气,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多生产尼龙出口;多办些化肥厂,支援农业战线。”说着说着,又讲到农业上去了。
1965年12月,邓小平经过长途跋涉,前往攀枝花审定攀钢建设方案。他盛赞攀枝花得天独厚,同时指出中心问题还是煤、钢、电。他考察了当地的矿山和水利资源,长期念念不忘。1979年,他向省委领导同志表示,赞成修二滩电站。后来,他又在一个文件上作了批示,促成了二滩电站动工兴建。
1958年秋天,邓小平回到四川,在剑阁、绵阳、江油等地,看到男女老幼都在大炼钢铁,农田里的庄稼无人过问。陪同的干部建议他去看看农业,他大为不悦地说:“你们的农民都在扛树炼铁,没有人耕地种庄稼,有什么看头!”在火车上,他对这种现状进一步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你们这里搞农业是大失败,大垮台,明年是大减产!”真有先见之明,一语中的。他还实地踏勘涪江水力资源,促成了江油武都引水工程的上马。他认为,武都水利工程有可能成为四川的第二个都江堰,在他的支持下,这一工程后来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邓小平到了剑门关,仔细地询问了剑门古柏的情况,反复叮嘱一定要保护好。1959年春天,邓小平到自贡视察食盐生产情况时,明确指示要保护好西秦会馆。按照他的指示,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建成了著名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不久,就已经预见到了改革开放必然带来旅游事业的大发展。1978年2月1日,邓小平重游杜甫草堂,对这里的文物保存完好表示满意。1980年7月,邓小平年逾古稀,仍然兴致勃勃地拄着拐杖游峨眉山。他对峨眉山的旅游资源兴趣很浓,但他不满意那挂在半山上的“大字报”田,他关照一路陪同的省委负责人说:“这会造成水土流失,人摔下来更不得了。不要种粮啦,种树吧!”1986年2月,邓小平来到望江楼公园,他健步登上崇丽阁,饶有兴趣地看完崇丽阁上214字的长联,细读了题记,望着悠悠锦江水,长久地陷入沉思。
对家乡的殷切期望
邓小平在百忙之中,时刻将巴山蜀水挂在心间。1980年7月,邓小平从重庆沿江而下,在看到川东山区一些农民生活很苦时,当即嘱咐;“政策要放宽,让山区尽快富裕起来。”邓小平关于让山区人民休养生息的指示,推动了我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致富的工作。在他的关心和推动下,四川改革起步较早,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均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四川和全国一样,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邓小平经常向外宾介绍四川的经济建设发展情况,把四川推向世界。1982年9月,他还陪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来到成都,参观了杜甫草堂、武侯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至成都郊区,参观了农民对沼气的利用。在欢迎金日成的招待会上,邓小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四川是改革之乡,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省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政策,较早地实现了安定团结,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希望四川充分发挥“天府之国”的优势,在各项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小平同志的声音,将永远回荡在巴山蜀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