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坝州小金县结斯乡王家寨村有一位嘉绒藏族刺绣达人李琼坪,她不仅拥有一颗炽热的心灵,还生就一双灵巧的手艺,在流逝的岁月中,她飞针走线绣出“民族风”;以花针为笔,以丝线为墨,妙手生花传承“刺绣活”;她勤劳善良朴实,敢想敢闯敢拼,千针万线描绘幸福生活中的“新愿景”。
李琼坪从小目睹父母的辛劳,体验生活的困苦,得知“勤劳致富”的道理,很早就具备吃苦耐劳的思想。从小好强的她每天到青杠坡、神山沟放羊,放羊伙伴中有位年迈的老人木拉斯村的兜窝婆婆,看见她在旧的作业本背面上画画,说她画得好,看见她绣的鞋垫子、藏式头帕很漂亮,鼓励她好好学。
过了几天,兜窝婆婆给她了几尺崭新的青布、各色绣花的十字线,并传授她各种刺绣技艺,在兜窝婆婆的言传身教下,李琼坪开启了她的刺绣生涯。 同样李琼坪的母亲是村里缝纫与刺绣的好手。笔者从邻居家了解到,李琼坪是李家刺绣第四代传人,曾祖母扎斯满,祖母色斯满,母亲任珍斯满,都是编制牛绒、羊绒、花带、刺绣的传承人,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上了这些民间工艺。她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善于观察学习,她的作品没有固定的图案模式,除跟妈妈学到的传统花样外,想要绣的东西大都出自创新,这跟她平时对身边实物的仔细观察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午,看到初升的太阳,她记在心里;中午,山上认真观察各种花草树木;下午,观察落日的余晖、暮归的牛羊;晚上,回家喂猪喂牛,记下家禽家畜的个性特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让她想画什么就能画什么,画什么就会绣什么,绣什么就像什么。从此,她开始忘乎所以地寻求她的“刺绣梦”。每天除跟父母做农活家务外,其余时间她都在刺绣。
最初,只是绣些鞋垫、腰带、手帕等小东西,随着刺绣技术水平的提高,她开始学绣围腰、头帕、挎包、饰品等大件绣品。15岁那年,母亲教她学习编织花带子、裁剪衣服。初学时,她给自己缝了一件羊毛毪衫,虽然不是很合身,但穿起心里感觉特别舒心。有一次,她妈妈生病住院,爸爸护理。邻居拿来的狐皮缝制帽子一直耽误了,她就初学缝制狐皮帽子,结果尺寸没有弄好,把别人的狐皮弄坏了。妈妈出院后只好重新进行缝制,这次缝制不但没有收到工钱,还赔了别人的狐皮损失。这件事让李琼坪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却,也让她在刺绣学艺路上学到难忘的一课。
手把银针舞翩跹,牵来锦丝化彩虹。在别斯满服饰研究与传承中,她发现嘉绒藏族刺绣样式琳琅满目,刺绣内容博大精深,但缺乏专业的传承人才。在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中,她认真听讲,勤学苦练,发扬传帮带的精神,开办了各种培训班,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刺绣与编织中,带动当地群众200余人。
一根细针,几缕丝线,经过绣娘之手,变幻出无数自然美景、人文奇观。 在艰辛的嘉绒藏族刺绣传承生涯中,李琼坪也收获了各级各类表彰奖励。如今,小金县别斯满服饰项目被评为阿坝州非遗项目,李琼坪也荣获小金县别斯满服饰文化州级传承人。
2013年7月,她荣获阿坝州第三届农民工技能大赛“服装设计定制工”二等奖;2017年6月,参加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荣获太阳神鸟奖;2017年6月,在成都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成果展”中荣获新生代传承之星。
飞针走线绣出“民族风”,妙手生花绘就“致富路”。织锦绣匾“好人一生平安”在她作坊织机后面墙上昭示着人生哲理。经得一番风霜苦,方得梅花扑鼻香。正因李琼坪执着的追求、超常的努力,“绣”出幸福生活,“绣”开文明之花,“绣”好繁荣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