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儿灯起源于清代中叶,根据《新场乡志》(1810 年编撰)记载,新场镇老艺人潘茂山因冤入狱,在狱中学会了玩牛儿灯,出狱后约友人周平山共同推广。潘茂山去世后,周平山将技艺传给儿子周泽云,牛儿灯便一代代传承下来。
成都牛儿灯通过舞耍“牛灯”赞颂农民与牛的劳动生活乐趣。舞耍“牛灯”由四人表演,一人扮使牛匠,一人扮赶牛幺妹,两人扮耕牛,边舞边唱,唱腔唱词为新场地方山歌一类。牛儿灯开始,只见最前面的使牛匠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背着牛草。舞牛的人把制作好的牛头顶在头上,双手把道具篾撮口封好,身子前躬90度角,耍牛尾的人也前躬90度角,藏于道具下,一手扶住牛尾,一手和着节奏将牛尾甩来甩去。
成都牛儿灯模仿牛的生活习性和劳作方式,表达着人们对牛的崇拜、对土地的依恋,优美诙谐,地方特色浓郁,是川西民间舞蹈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素材。